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职称论文发表平台论当下如何加强对中学生教育管理

发布时间:2014-05-2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论文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两性文化的冲击对我国青少年相对传统保守的两性观念产生挑战。面对电视电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冲击,采取怎样的措施才不会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呢? 前言 目前,在国内两性教育的问题正在逐渐被社会正

  论文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两性文化的冲击对我国青少年相对传统保守的两性观念产生挑战。面对电视电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冲击,采取怎样的措施才不会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呢?

  前言

  目前,在国内两性教育的问题正在逐渐被社会正视。把“中学生的两性教育”输入百度搜索,可以跳出上千条关于中学生两性教育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中学生的两性关系的调查和教育,当然也有关于青少年早恋、性越轨和性犯罪等的信息。曾经2009年的一则调查更是惊人,“广州抽查500名非普高类中学生性行为 一成曾早孕”[1]。显然,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一定有其发生的必然原因。其中,就包括学生由于对性的未知而产生的性好奇心和人类作为生物的生物本能。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重新科学地审视中学生两性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指导对青少年的两性教育。值得庆幸的是,跳离传统观念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两性。比如,对12年武汉人口文化节上几位参观两性情趣馆的中学生被“请”出去这件事,在网上的一篇文章中曾表示出“不能藏掖”的态度[2]。再如,苏区某位教师在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出要用科学认知来消除两性交往中莫名的恐惧感用健康的心理去纠正交往中的不良的思想观念[3]。

  虽然,不少人对青少年的两性教育已有正确的认识,但是,至今仍未有人对青少年两性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系统的说明。本文正是基于我国内地的教师和家长对性教育广泛缺乏正确认知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现状,反过来能够指导学校两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使学生具备更健全的人格,同时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提高人们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视,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对纵横两向上的两性教育资料的整合与再发现。

  1 学校两性教育的必要性

  两性教育是生理和心理方面性知识的教育,同时是一种人格教育,是发挥人性的,

  支持美满家庭生活的,并对自己性行为生活负责的教育。由于学校两性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所向,是一种国际必然趋势,同时它也是男女生对自己青春期生理变化认知的需要,是高效学校教育的需要,是男女生对自我认知同一性的需要,因此,学校两性教育具有必要性。

  1.1 对古代两性关系的思考

  在参考文献4中有这样一段话,“由此阐明先秦社会性的情感需求(爱情)和生殖需求(繁衍)之间由分离走向融汇再走向矛盾冲突的演变轨迹,并揭示性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是自然对人种优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4]”可见,从人种优化的角度来说,学校对青少年的两性教育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历史趋势所向。

  在古代两性现象中,房中术是同时跨越医学与道教,其含义偏重于性交[5]。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性交溢泄之物是关于精的含义之一,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由此可见,中医上的房中术是指导正确的性行为,从而达到健康无病的目的的。而道教养生学家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有精的存在就有生命的存在。扬长避短,可见道家房中术的目的在于长寿养生[6]。因此,房中术乃是古代对两性性行为为到达养生和健康的目的而进行的探讨与实践总结。这可以作为学校对青少年两性教育内容的参考。鉴于此,学校的两性教育在健康与养生的视角下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青楼一词,原来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指较华丽的屋宇。在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的《中国的青楼文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青楼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虽然是男性社会的重要标志,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而青楼作为性与艺的交易场所,这说明两性关系需要被正视,它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侧面说明了学校两性教育的重要性。退一步谈,恰当的学校两性教育不仅能够纠正学生错误的两性观,还能巧妙地抑制现代社会的不良之风。

  以上几个古代社会的两性关系的现象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两性关系被正视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说明学校对青少年两性教育是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学校两性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能使青少年建立科学健康的两性观,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如青少年性犯罪、性越轨等社会上的负面问题。

  1.2 国外两性教育的启发

  真正的两性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国际卫生组织使用的是“性教育”的概念。随后,学校两性教育迅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两性教育实施组织和研究机构。瑞典在1933首先成立了“瑞典性教育协会”,1964年有官方成立了“瑞典教学和公共信息中的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国家委员会”,而美国也在1965年成立了“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原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将性教育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而且性教育成为全国高等学校主修家庭与婚姻专业的必修课,1976年日本和墨西哥建立了“性教育协会”等。

  二、建立培养两性教育的师资体系。瑞典于1943年在小学开办了第一期性教育教师培训班,美国自1912年起就注重两性教育的师资培训,加拿大在1969年设立专门培养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授予性教育学位等。

  三、编制系统的两性教育材料和参考书。从1995年起,瑞典就对学校的学生建立了完整的两性教育课程体系,小学的两性教育课程内容是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避孕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美国则在1991年就由卫生、教育和性学方面专家共同精心制定了学校性教育大纲等。

  四、比较完善的科学两性教育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国际上两性教育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是“ABC性教育活动”(A、避免婚前性行为,B、对配偶或一个伴侣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正确使用安全套),有些国家也采用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两性教育方法。

  五、重视两性教育中的性伦理道德。随着艾滋病的滋生蔓延,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两性道德教育是艾滋病的真正克星,科学的两性教育必须是一种建立在两性知识基础上的两性道德教育,瑞典将两性教育的重点放在伦理道德上,教育青少年应该把对终生伴侣的忠诚视为一种责任,懂得任何人都无权把他人视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等等。[8]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两性文化的冲击对我国青少年相对传统保守的两性观念产生挑战。面对电视电影等各方面性文化的冲击,采取怎样的措施才不会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呢?从国外学校两性教育的建立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两性教育的进行是一种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两性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更科学的思维,使学生站在国际起点上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应该被社会正确科学地认知。

  1.3 生理本能的需求

  通过对纵横两向的这些两性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两性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这所有的两性现象都被某种客观自然支配着。在达尔文著名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普遍适用的社会中,人类同样在生理欲望和生存本能的趋势下“自然地”生存着。而这种基于生理基础的生理本能就是两性在无“情”的情况发生两性关系的“性驱力”。正是在这种“性驱力”的作用下,鸟类在繁殖期悠长地鸣叫以吸引异性,雄孔雀展开光艳的羽毛吸引雌性,植物开出艳丽的花朵以招来昆虫帮忙受精等等。

  人类则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完成性特征发育。并且,女生的行为会逐渐趋向温顺和被动,男生则趋向力量和自由,两者变得互补。青春期的机体变化是由内分泌系统促进的,其性特征发育的主要控制者是性激素。性激素包括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两类,其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人体内同时存在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而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女生体内雌性激素大于雄性激素,以雌性激素为主,男生则以雄性激素为主。雌性激素主要是促进人体内女性特征的发育,而雄性激素则主要是促进人体内男性特征的发育。

  因此,男女生在此期间开始快速的在形体上出现差异。主要的差异在于肌肉的生长和大脑的专门化。成年后,男性肌肉占全身体重的百分比比女生大一半多,这就使得男女在力量上有很大的差异。女生大脑的专门化比男生早,已被许多实验证实,较早的专门化能够促进女生语言技能的发展,然而,这却不利她们空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这些生理基础的直接外显结果就是男女的人格差异。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之一海伦·杜茨认为女性人格的三个重要特征是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男性人格则是主动、竞争和攻击性[9]。从杜茨的观点看来男女两性性行为正是基于两性生理基础下的人格作用的结果。

  可见,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是从身体的生理基础到内心的人格特质再到外显的性行为。因此,可以认为两性性行为是生理本能的相关性超过50%的必然结果。这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两性间性行为的必然性。而学校作为两性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使得学校的两性教育成为这种“性驱力”作用下的一种必然社会性结果。

  1.4 学校教育角度下的两性教育必然性与重要性

  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年男女获得两性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学校和父母,但是仍然有学生还不知道婴儿是从哪里来的,更有学生对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感到害羞,甚至是可耻。目前,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科学的两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两性教育是基于各方面的必然结果,那么究竟从何处可以看出学校两性教育的重要性呢?打个粗略的比方,如果把学校两性教育看成是滤水器,学生的思维品行就是过滤后的水,越是重视学校两性教育,学校的这方面的教育机制就更科学精致,滤水器更精密,经过滤得到的水就更无菌纯净,学生的思维品行也就更科学端正。学校教育角度下的两性教育必然性与重要性是基于我国教育政策、青春期身体变化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影响及不具备正确处理性冲动后果的分析的必要结果。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说明学校教育角度下的两性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1.4.1 我国教育政策下学校两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行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制度下,青少年至少在7岁-15岁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中正常上课期间一天之内的在校时间大约至少有7个小时。然而,学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岁-21岁,这说明青少年的青春期至少有5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期间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性心理有相当大的决定性作用。2001年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里的健康和谐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能够有科学健全的自我、会爱自己、能够与他人相处,就使学校开展的两性教育必须同时具备必然性和重要性。

  1.4.2 青春期身体变化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

  第二性征的出现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也使青春期成为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男性的第二性征包括长出体毛、骨骼变硬、肌肉发达、出现男性特有的气味等,其中遗精是男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女性的第二性征包括长出体毛、月经初潮、乳房发育、骨盆扩大、出现女性特有的气味等,其中初潮是女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能够从学校家长或朋友知道青春期第二性征,但却不能够科学全面地看待它,有少数甚至感到慌张,不知道生理期月经初潮、遗精是正常现象,不知道生理期应该如何护理

  从一些调查中可以发现,不能对这些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变化有科学认识的受传统思想束缚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这些生理变化有羞愧抑郁等负面情感。根据弗朗西斯·威尔克斯的《理智与情感》[10],人的情感是可以循环的,当一种情绪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小,甚至趋近于零时说明已经走出这种情感,但是,这种周期也可能一直不变或更长地循环下去就走不出这种情感。例如,学生由于自己对青春期生理变化认知不适当,可能会心理抑郁,这时,如果学校恰巧进行两性教育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认知,这将大大缩短学生抑郁的循环周期甚至让学生走出这种情感,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走不出这种情感,从而产生关于这种情感经历的潜意识,阻碍学生心理、学习的全面发展。假设,走出循环所用时间为三年的几率只有0.001%,我国至少有三亿的青少年,那么,全国就将至少有3万的学习受挫,仅因为不具备科学的青春期生理知识的科学认知,而事实上这种负面情绪引起的结果往往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受挫。因此,学校及时恰当地开展两性教育将大大的减小学生这种负面情感的周期。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受经济文化影响学校的置办越来越有企业色彩。但是,不管它的主题文化是什么,负面情感都将是阻碍。从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来,学校两性教育有很重大的意义。

  1.4.3 不具备正确处理性冲动后果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佛山一份调查中,1000多名受调查中学生中,2.8%的学生承认曾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不乏在13岁以前就发生过性行为者,低龄化性行为在青少年中有增加的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特殊异性朋友”、“亲密行为”、“曾发生过性行为”“被迫性行为”四项调查中,高中阶段非普高类学校学生的发生比率都是最高的。而广州抽查500名非普高类中学生性行为中,有一成曾早孕,可见这些学生没有足够的避孕知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的学业受到影响而只能退学。因此,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求全方面科学的学校两性教育。

  1.5 新时代下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然而随时代进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所谓的双性人、同性恋等性别角色混乱的现象,这大大颠覆了正常人的常识,使社会的意识开始变得混乱。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给还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们带来很大的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11],这正是学生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的同一性,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把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统一起来,并对儿童期的各种同一性成分进行整合,寻求连续感和一致感。由于女生青春期生理基础的影响,她们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心里冲突较大,易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在性别发展和自我塑造中有较多的不安和困惑。这个时候,为避免这种心理冲突引发的负面情感对学生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学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开展学生的两性教育。

  不论是由于学校教育占据学生大部分的青少年期,还是新时代下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学校教育都必须承担起帮助学生排解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学校开展的两性教育必须同时包括青春期生理知识的科学认识教育和引导学生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教育。

  1.6 学校两性教育是健康社会的需要

  主要由性接触传染的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据吴明尚的《我国性病流行状况与控制对策》[12]中所述,中国CDC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性病实际发病数是报告数的10~20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实际新发性病例数为1600~2000万。该文关于性病的发展蔓延主要因素的分析中,有一条就是关于青少年的性观念的。为数众多的人群进入性活跃年龄,很多年轻人对性观念发生了改变。据调查,70%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同性恋人数也在增加,据某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中有7.5%学生有同性恋倾向。

  另外,该文对于性病流行的控制对策中,有“关于性病的健康教育开展还不够”的一项。可见,我们学校对于对有关性病危害性、传播途径、如何预防等方面的宣传做得还不够,学生自我保护或防范意识还差,应该特别加强针对某些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包括如何预防、提倡安全性行为及应用避孕套方面的教育。

  因此,学校两性教育是“没有性病”、健康社会的需要,它有责任指引学生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同时,对于避孕套的使用,学校不应该觉得不雅,而应该站在科学性认知的角度下看待它。

  综上分析,学校的两性教育是必然趋势所向,是国际两性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在生理基础下、在学生青少年期心理发展下、在健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视角下的学校教育需要。学校两性教育是,基于各方面分析的必然结果,具有学校两性教育的必要性。

  2 两性教育的必然性对于学校两性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导

  学校的两性教育具有必然性。它可以为学校两性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两性教育应该被明确写进课程标准中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既然学校的两性教育具有必然性,那么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就应该明确提出两性教育的内容,同时明确系统地提出两性教育的内容与具体实施的指导,来提高学校和一线教师对两性教育的重视,指导学校对两性教育工作的进行。

  目前,课程标准中虽然有强调德育与学生健康教育,但却缺乏两性教育所需的系统性,不够明确,无法让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整体地认识,“两性教育,并不是只做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性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是发挥人性的,支持美满家庭生活的,并对自己性行为生活负责的教育”。课程目标应该能够使总体目标中体现出学校两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一个关于学校两性教育开展的方向指标。

  2.2 学校两性教育的可行方案指导

  基于学校两性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的两性教育必须系统地从学生生理基础、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涉及学生青春期生理基础科学教育,青少年期自我发展同一性的指导和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性、学会处理两性关系,以及让学生正确处理性冲动的后果。关于学校的两性教育课程的安排,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也可以揉到班会课上,“因地制宜”。下面是本文关于学校两性教育与的可行方案的思考。

  2.2.1 小学两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两性生理知识越早教育越好,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生殖器的名词就像桌子凳子一样。因此,小学就应该开展两性教育,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青春期的生理基础科学的教育,包括生殖器、女孩和男孩的生理差异。我国一般把青春期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而有些孩子可能在八、九岁时,青春期就已经到来,因此,小学的五、六年级两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涉及青春期如何护理,和适当的性别角色教育。

  2.2.2 初中两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生殖器官发育,从而使体内的性激素出现落差,身体上也会相应的出现差异,女生开始出现月经,男生会遗精。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青春期的性冲动。因此,初中阶段的两性教育应该同时包括青春期的正确生理护理,还应该包括基于生理基础的正确自我认识及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这一阶段的两性教育可以采用在教师恰当引导下的主题教育的形式开展,主题的内容包括,“生理期如何护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与他人交往?”,“性行为有哪些?”,“如何处理面对性行为?”,“认识性病”等等。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才用视频教学、问题引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2.2.3 高中两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两性教育可以涉及一些社会上与两性相关的话题。这一阶段的两性教育可以以在教师旁听并最后总结的话题讨论的形式为主。这一阶段的话题,可以像“中学生是否应该参观两性情趣管”的比较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也可以是针对班级里面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什么是性道德”,“早恋”,“配偶选择与求婚”,“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性恋问题”,“婚前性行为问题”,“人工流产问题”,“性道德问题”等等。此外,在这一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师需要更加注意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能忽视学生心理成长,所以,关于这一阶段的话题,教师还应该针对性地选一些对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等有帮助的话题。

  2.2.4 大学生的两性教育

  大学里的两性教育,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这一阶段,由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上到了后期,为防止学生在不成熟心理作用下犯错,可以开展一些像“女生如何自爱”等的专题讲座。当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会等。

  总的说来,本文基于大量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从历史上的两性现象到国际上的性教育,多维度的说明两性教育是种必然趋势,同时,从青少年的生理基础、新课程改革目标、心理学和性病控制等多方面说明了两性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虽然过了六十年,社会也经历了两个时代。但是对性的教育问题在我国还蒙上一种封建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的侵蚀,许多男女少年没有正当的性的教育而染上恶习,如果不进行正当的教育,无论于青年个人的生长发育和道德品质,还是于国家民族的前途都是有极大妨害的。教育的方法就是要用科学来战胜愚昧,使儿童和青少年对性的本能既不视为神秘和秽亵,又不养成恶习。”[13]这便是近代性教育先驱周建人先生眼中的两性教育。站在科学的角度开展的两性教育将使学生思维更科学,站在国际角度下开展的两性教育将使学生视野更开放,站在医学健康的角度下开展的两性教育将使学生更健康。如果,学校能够将自己的两性教育建立在科学、健康和国际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同时拥有以这三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的优势。本文的主旨之一是,让我们的学校站在科学健康的角度下,开展两性教育来指引学生在新型社会下生存和成长。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