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爱心培育途径

发布时间:2018-02-05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基础,而培育幼儿教师富有爱心是学前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品质。因此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爱心品质,是提升未来幼师素质和未来社会的期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心培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对学生的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基础,而培育幼儿教师富有爱心是学前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品质。因此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爱心品质,是提升未来幼师素质和未来社会的期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心培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对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情怀、心理健康、职业心态等进行系统培养,爱心才能转化为学生一生受益的核心品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爱心培育,内涵路径

  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教师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事着“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1]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肩负“幼有良教,教有良师”的特殊使命,担当着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重任。

  2012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该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的核心品质。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不当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从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中深刻反思,找准问题的症结与对策,回应社会的质疑和期待,这是必须正视和回答的现实课题。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深刻剖析爱心培育的内容,积极探索爱心培育的方法,是实施爱心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一、文化素质教育是爱心培育的基础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早在1995年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就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早在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这已是不争的共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执行人。

  幼儿教师不是仅有专业技能就可以了,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学校首先应该培养有文化的人,通过文史哲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才能“以文化人”,培育出有爱心的人,爱心培育才能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土壤上扎下根来。

  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等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并做好部门职责、具体执行、过程控制、评价反馈的制度安排,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搭建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等科学明晰的核心课程模块架构,必修课和选修可相结合,发挥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连接、聚合其他课程的作用,深植文化种子,厚实学生文化底蕴。

  第三,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搭建“互联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积极探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方式”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这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现有人文社科教师中培育一批有教育理想、学高身正、博专结合的校内名师,发挥其传、帮、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专业课教师,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学术水平,使其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专业训练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2]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人文情怀培养是爱心培育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杨叔子认为,人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关心集体、国家、民族、社会和自然界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之为人”的精神需要。而人文情怀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对社会的奉献与担当,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深情期待。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潜能和人性意识,使人成为有精神依靠的生命体。

  教育的使命决定了一个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慈爱善良、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尤其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其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上。幼儿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培育儿童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育儿童的精神。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炬,教师必须是一颗火种。只有具有人文精神、充满人性关怀的教师,才能在儿童心灵注满人文精神的泉水。

  幼儿师专大多是由中等师范升格而来,具有举办师范教育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拥有较为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和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是建设人文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体现科学精神,还要通过态度情感、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等简单做法,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主体地位,从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文本”教学范式向以学生、情景、体验为中心的“人本”教学范式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体验人文、感悟成长。

  二是丰富人文活动。学校要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学前教育专题人文讲座,拓展学生人文视野,培育学生人文情怀。

  三是建设人文校园。学校要凝练学校精神,通过校徽、校歌、校训和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精神层面),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度层面),匠心独运的校园环境打造(物质层面),培育文化和情感认同,形成学校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四是强化人文实践。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让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和工厂,体别是要深入妇产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了解社情民意,开展志愿服务,体验生命关怀,使学生更深层次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去懂得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体味人文情感,感受人文精神,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质和情怀,为他们未来从事的幼教事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心理健康指导是爱心培育的重点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其专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会导致精神或者身体疾病。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幸福与成就,更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项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4]事实上,幼儿园个别教师教育行为不当的问题,跟其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关系不大,跟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却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一个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断不会做出如此反常的行为。《专业标准》中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并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幼儿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爱心的传递,也培育不出具有爱心的幼儿。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心培育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做起。一位身心健康、亲和阳光的幼儿教师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好奇的思考、稳定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良好的习惯、合作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等,这些素质将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一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类课程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学前心理学为主线,渗透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自我调适矫正的技能,保障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健康的建造与优化。

  二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遵循,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以“3·25”“5·25”“12·5”等特殊时间为契机,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专业特长,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开展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等活动。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机构相结合,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院系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对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跟踪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对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可采取休学的方式,配合家长对学生进行转诊治疗,防止学生因严重心理障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意外伤害。

  四、职业心态养成是爱心培育的关键

  心态就是我们对待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和心理反应,包括意识、观念、动机和情感等。职业心态是个人对于自身从事职业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认同,包括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职业定位、职业情感和工作态度等。心态是一种心理定势,往往会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丹姆思(WilliamDumes)说过:“人只有改变内在的心态,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

  在职场中具备积极主动、坚持不懈、果敢顽强、乐观豁达、感恩奉献、主人翁意识等良好职业心态的人,往往也是职场中的成功人士。教师的职业心态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性心理等基础之上的。教师一旦具备了平和、稳固的职业心态,那么这种职业心态就会对他的教育工作和教育生涯产生较为强烈的导向和支配作用。[5]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心态,主要体现在对幼教职业的理解、认同和喜爱上。

  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离职率高的现状,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等各项待遇,完善落实编制和职称评聘机制,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强幼儿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其次,社会和家长要改变对幼儿教师“保姆”“阿姨”角色定位的错误认识,还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者身份,形成尊重幼儿教师的风气,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幼儿教师的荣誉感。

  三是在学校层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悉心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还可聘请杰出校友、知名园长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通过授课、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以感召的力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最后,学生自身的努力行动最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也是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没有对职业的认同和忠诚,就不可能在幼儿教师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就要从内心认同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坚守职业理想,树立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幼儿教师职业心态培养的本质要求,也是爱心培育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爱心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心培育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对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情怀、心理健康、职业心态进行系统培养,爱心之花才会在学前教育的土壤上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詹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N].人民日报,2014-09-16:4.

  [2]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2(2):12.

  [3]马宏.教师的人文情怀[J].教师,2012(14):116.

  [4]江城.破解“虐童”问题须加强幼师教育建设[N].光明日报,2012-10-26:2.

  推荐阅读:学前教育论文幼儿学前教育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前儿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而个体兴趣和需求差异又很大,这就要求幼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幼儿学前教育探索。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