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列宁对工农关系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1-07-30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十月革命前列宁在考察俄国历史与国情中,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以及农民阶级力量的强大,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理论付诸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准确判断形势,针对调整工农关系,恢复经济发展,使得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得以

  摘要:十月革命前列宁在考察俄国历史与国情中,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以及农民阶级力量的强大,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理论付诸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准确判断形势,针对调整工农关系,恢复经济发展,使得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得以恢复和发展。列宁是既是工农联盟这一理论的第一实践者,也是协调工农关系发展中的创新者。

列宁对工农关系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关键词: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土地农业合作社

  协调工农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起全局性作用。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于党和国家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重新回顾工农关系的理论实践经验对于创新发展工农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的践行者,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列宁采用政治军事联盟取得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以经济联盟协调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工农关系,列宁对于工农关系发展具有创新性贡献,对当前实践发展仍然具有启发性作用。

  一、践行工农联盟的第一人

  列宁有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一样的特质,善于观察社会现象,能够深入人民群众,洞悉社会现实背后所蕴藏的力量。由于“沙皇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2%,十年后还占80%”,农民阶级深受沙皇俄国封建势力压迫,二者矛盾尖锐。尽管农民居住较为分散,但农民是这个国家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通过考究列宁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在俄国社会中和俄国革命运动中不论过去和现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农村获得了一定的权力,但是改革并没有根除沙皇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在获得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将农民作为其压迫对象,这样一来农民在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农民逐渐意识到,改革如蜻蜓点水一样,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农民的革命性也因此充分体现出来了。1905年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列宁也在1905-1906年的农民起义中,看到了农民所表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工农联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够成熟,未能将工农联盟这一方针付诸实践。列宁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同时也是一个实干家、革命家,他敏锐的观察到俄国的工人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工人大多数来自贫苦的农村,他们在农村有根,有情感。工人和农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革命对象,能否争取到农民与工人相结合是革命能否获胜的关键。“布尔什维克过去和现在始终认为,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只有农民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坚强可靠的同盟王军。”列宁也多次阐明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不管是革命中还是未来的社会建设,都不能忽视农民这一潜在的巨大力量。关于工农联盟,列宁还根据经济地位的不同,将农民分为不同的阶层,依据不同阶层的特点决定联合还是斗争,将工农联盟更加细致化、具体化。二月革命胜利后,社会出现两个政权,在列宁看来,在资产阶级掌权之下,无论土地以怎样的形式归农民,都不能摆托贫困,而只有“工人和农民夺取政权,才能使我国解决土地问题,即把土地交给农民的问题,以及其他与战争有关的问题,如粮食问题,改善工人生活状况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工农联盟是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唯一出路。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等人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取得胜利的最大优势就是列宁指导下的工农联盟。

  二、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来稳固工农关系

  列宁曾指出农民问题是过去和未来都要关注的问题,而土地问题正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因此列宁在很早就关注了土地问题,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不同制度下,对土地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通过写了《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欧俄土地占有情况》、《俄国土地问题的实质》等论著,对俄国土地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考察,分析了土地问题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对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做出了判断,他批评社会民主党人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估计较高,忽视农民的利益诉求,忽视“农民土地革命”的可能性,以至于对工农联盟不重视,对革命形势判断不清。从总结1905年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中,列宁得出了工农联盟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俄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的土地纲领没有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在研究了《1905年俄国地产统计》之后,列宁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是“在工业中高度发展并在农业中也有很大发展的资本主义和仍旧是中世纪的,农奴制的土地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列宁根据民族特点和资产阶级的性质指出“在俄国革命中土地斗争的‘关键’就是农奴制大地产”。只有消灭农奴制大地产,把土地转给农民,农民才能获得彻底解放,这也是农民革命动力之一,农民是无产阶级唯一可靠的同盟者,农民只有在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地主的土地,才能摆脱专制制度和地主的压迫。

  列宁在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的过程经历了几个关键点:一是实行土地国有化。在吸收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和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列宁认为要使农业获得发展,必须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消除一切土地上的特权,把土地收归国有,是土地获得解放,给予农民自由耕种的权利。二是,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愿望,同时为了争取农民阶级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为了使革命胜利初期的政权得到更加稳固,列宁在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就颁布了《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土地和一切附属物,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实行资源国有化,用革命手段保护苏维埃人民的财产;禁止土地的买卖;平均使用土地。对于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土地政策是革命和建设时期政策的关键,处理好土地问题有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土地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劳动农民耕种,真切地表达了俄国农民的愿望,符合工农利益,为苏维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可以说列宁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俄国社会现实,密切关注土地问题,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俄国革命形势,在动员无产阶级联合农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新经济政策”创新缓和工农关系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反革命组织的双重打压,形势万分紧急,苏俄大部分国土被侵占,国家重要的资源如粮食和燃料等受到控制,工业陷入瘫痪,人民群众生活困苦,国家抵御侵略的后备力量严重匮乏,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国家政权,苏维埃政府决定把一切工作纳入战时轨道,颁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主张实行余粮收集制。虽然这一时期实行的临时性的政策使得国家度过了难关,但是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对苏维埃政府产生了不满情绪,工农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喀琅施塔得事件是工农关系恶化的重要表现。

  对于苏维埃俄国来说,农民是无产阶级唯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必须要保障好农民的利益,为了缓和工农关系恶化的局面,恢复战后经济社会的发展,1921年春,俄共(布)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战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必须以正确的的粮食政策来稳固工农关系,新经济政策推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从政治和经济上阐明了正确的粮食政策对工农关系影响,列宁在俄共(布)十大的报告中提出:“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提出这个问题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这两个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作新的、或者可以说是更加慎重的和更加正确的补充考察,并且作一定的修正。”“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领导统治的阶级,应当善于规划政策,以便首先去解决最刻不容缓的和最‘迫在眉睫的’任务。现在最刻不容缓的就是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的办法。”粮食问题的解决关乎着全国上上下下的布局,工业在有了稳固的后盾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其次,新经济政策创新稳固工农关系的重要之处在于允许商品自由贸易。列宁注意到仅仅通过粮食税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税是商品交换的前提,而“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必须将商业与工农业相结合,以此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赋予小私有主经营自由权,并且有一定的周转自由,方便了工农产品的交换,促进了经济流通,以经济上的联盟巩固了工农政治上的联盟。

  四、创新农业合作社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关系

  国内战争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列宁提出了共耕制度,在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化制度,简单说就是集体耕种,共同经营,统一分配。这一时期,列宁将共耕制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内容,列宁强调:“掌握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只有在事实上向农民表明了公共的、集体的、共耕的、劳动组合的耕作的优越性,只有用共耕的、劳动组合的经济帮助了农民,才能真正向农民证明自己正确,才能真正可靠地把千百万农民群众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但是共耕制度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主要是因为长时期的小农经济,农民作为小私有者其私有特性仍然存在,“农民是习惯于把余粮看作可以自由出卖的私产的”,共耕制没有使农民与直接的物质利益紧密相连,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信任危机。

  列宁在总结经验中认识到,建立与建成社会主义在程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采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必须实行逐步建成的办法。针对共耕制存在的问题,列宁下决心对其进行改革,实行比共耕制更进步的合作制,它与共耕制在所有制上是相同的,都实行土地国有化,区别在于分配制度和生产经营制度上。首先合作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形成新的工农关系,有利于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国家与合作社通过货币交换商品,国家对合作社进行支持、指导、监督和检查,把农民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相结合起来,这样工农联盟也就得到了巩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也就得到了保障。其次,合作社能够把小农很好的组织起来。列宁提出:“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惠,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组织居民的新原则应该给予的支持。”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基础上,通过国家提供帮助,利用多种渠道结合农民对农业发展改造,密切关注农民的利益,以激励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合作社中农民的热情情绪,实现良好的组织形式。在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列宁先是把合作社看成国家资本主义的变种,即不同于私人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国家可以通过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监督和掌控,同时加强农民之间的生产和交换联系,保障农民的利益,缓解国家与农民紧张的关系。而随着农民对合作社肯定意识的提高,列宁也不再把合作社仅仅看成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变种,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取代单个的小生产,合作社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它不仅可以创新新型工农关系,还可以作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

  相关期刊推荐:《公关世界》主要介绍政府、企事业等单位公共关系的新思想、新趋势、新知识、新做法的专业性刊物,致力于把有效信息,有效资讯提供给受众。为读者提供最有决策借鉴价值的公关资讯,打造中国公关界的第一品牌期刊。

  五、总结

  列宁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者,他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农关系思想的精髓,同时又善于观察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工农关系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一)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工农实践。列宁通过观察社会现实,找到了“小农”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即工农联盟。在争取农民联合无产阶级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驳斥了反对工农联盟的其他党派,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无产阶级和农民清晰的分析了革命形势,明确了革命目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工农关系的表现不同,列宁审时度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判断社会现实发展趋势,找到了稳定工农关系发展方法。

  (二)密切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无论是革命前还是革命胜利后,列宁始终关注着农民的利益诉求。列宁通过先后调查农民的生活处境,了解了农民的现实需求,写了大量关于农民利益的论著包括《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告贫苦农民》、《土地法令》等。20世纪初期,列宁着重关注了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土地问题,并指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工农联盟的基础就是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保障的,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来稳固工农关系。

  (三)善于理论宣传和动员组织。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特别强调了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引导无产阶级和农民开展实践活动。列宁在察觉到农民阶级将会是推动革命战争胜利的潜在力量之后,便通过理论思想宣传,来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教育,增强工人阶级和农民革命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组织动员,努力争取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联合,推动工农联盟的践行、巩固和发展。——论文作者:崔攀攀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