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4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提要]历史上地名解释存在因时而异的现象与特点。隋唐时期,茂名县得名解释是以境内河流为主,到宋代以后演变为与晋代道士潘茂相关联,而且后者神化的解释愈益成为主流。文章通过梳理唐宋以来潘仙传说的演变,指出潘仙名为潘茂而非潘茂名,进而揭示茂名县是

  [提要]历史上地名解释存在因时而异的现象与特点。隋唐时期,茂名县得名解释是以境内河流为主,到宋代以后演变为与晋代道士潘茂相关联,而且后者神化的解释愈益成为主流。文章通过梳理唐宋以来“潘仙”传说的演变,指出潘仙名为“潘茂”而非“潘茂名”,进而揭示茂名县是因河流命名,并非因神仙命名。地方社会在地名解释中附会神仙的倾向,是借此表达地方开化已久,谋求与国家整合的正统性诉求。

  [关键词]地名解释;茂名县;潘州;潘茂名

世界历史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最早开创沿革地理的体例,是中国地名沿革学的源流。自此以后,着重于中国地名沿革的研究历久不衰,至今仍在延续。国内学界已经对中国地名的时代特征、命名方式、命名规律、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学理论等各方面均有较好的归纳与总结①。

  然而学界容易忽略的是,历史上部分地名的命名来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说法,相应的也有不同的地名解释。如广东历史上的茂名县命名在隋唐时期侧重于山水命名解释,宋代以后又侧重于附会神仙的神化解释,且后者逐渐占据主流。本文即以茂名县的地名解释为中心,试图讨论在地名被附会与神仙发生关联后,使地名解释更加神化的倾向。

  一茂名县的设置与命名

  中国未有行政建置时,已经产生地名。春秋时期,随着郡县制的推行,政区地名开始增加。岭南地区在秦统一后,正式出现政区地名,后世陆续设置新县。其中茂名县设置时间至少有晋代、南朝梁陈、隋代三说。唐修《隋书》记载高凉郡下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9县②。这是茂名县在正史中的最早出处。宋代《舆地广记》记载“茂名县:西瓯之地,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隋属高州。”③

  这里仅说茂名属隋代之前的高兴郡,并未说始置时间。有的文献则认为茂名县设于晋代,如《明一统志》载:“晋始置茂名县,隋初属高州,后属高凉郡”①。万历、康熙《高州府志》以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持此说②。但是查《晋书·地理志》,可知高兴郡辖广化、海安、化平、黄阳、西平五县,并无茂名县③。

  因此道光《广东通志》评论曰:“《方舆纪要》云晋南渡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考茂名乃隋置,非江左所立,顾氏盖沿旧志之讹耳。”④指出茂名县并非“江左”即东晋时期所设,顾氏即顾祖禹是沿袭前人的错误说法。还有的意见认为茂名县设于南朝梁陈或隋代。嘉庆《茂名县志》云:“宋齐高凉、合浦二郡地未有茂名县。梁大通中置高、罗二州,属县无考。陈高、罗二州属县无考。《隋书·地理志》始有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而不注置立,亦非隋县,大抵梁陈所置。”⑤

  道光《高州府志》转引此说⑥。方志编者推测《隋书》始有的茂名县“大抵”设于南朝梁陈时期。由于《梁书》《陈书》《南史》均无《地理志》,这已无从考证。今人胡阿祥曾对陈朝政区设置进行考论,认为高凉郡统高凉、务德、茂名三县⑦。其依据可能是民国臧励龢编著《补陈疆域志》⑧。不过后来臧励龢已将茂名设县修正为隋代,“汉高凉县地,隋置茂名县。”⑨此外,认同隋代说者还有清代徐文范,他认为开皇九年“置吴川、茂名二县”瑏瑠。光绪《茂名县志》也载:“隋置茂名县,属高凉郡”瑏瑡。

  综观以上三种说法,晋代说并不可信,这可能是将茂名设县与晋代道士“潘茂名”进行附会的结果(详后)。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茂名设县时间究竟为南朝梁陈还是隋代未有定论,但是显然隋代已有茂名县。茂名县在唐代一度归潘州管辖,唐代《通典》记载潘州领茂名、南巴、潘水三县,以茂名县为治所瑏瑢。但两《唐书》对潘州沿革记载较混乱,《旧唐书》云:“潘州下,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也。”瑏瑣《新唐书》云:“潘州南潘郡,下。

  本南宕州南巴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南昌、定川置。本治南昌,贞观元年徙治定川,八年更名,后徙治茂名。后废,地入高州。永徽元年复以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瑏瑤郭声波认为,《两唐书》的潘州沿革“误插入南宕州沿革,混乱之甚”,但他认同“永徽元年割高州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后潘州,治茂名县”①。因此之故,唐代岭南至少有两个潘州,一是唐贞观八年由南宕州改名而来的前潘州,地域相当于当时白州附近的禺州、牢州,即今广西玉林至陆川一带;另一是唐永徽元年新置的后潘州(南潘郡),即今广东高州一带。前后两个潘州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管辖领域有所改变。潘州弃地徙治的原因与当地罗、窦“獠叛”有关②。从上述讨论可知,唐代永徽元年茂名县开始归潘州管辖,并成为潘州治所所在地。

  茂名县与潘州的得名也因此产生了历史关联。茂名县的命名依据何在?《旧唐书》记载说:“茂名,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隋置定川县,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改为潘州,仍改县茂名也。”③实际并没有交代茂名县设立时间及得名由来。《新唐书》则指出茂名县是据“茂名水”得名,“本隶高州,以茂名水名,贞观元年来属。”④

  清代沈炳震《唐书合钞》、道光《广东通志》也同意此说,即茂名县“以茂名水名”⑤。茂名水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宋代《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指出茂名水在“石龙县北二十步”⑥。石龙县治在今茂名市化州。明代对茂名水的位置与流向也有记录,《明一统志》载:“茂名水在化州北二十里。”⑦《续文献通考》也云:“茂名水,化州北二十里,其九十里为陵水,东南流与罗江合”⑧。

  清修《明史》认为茂名水是“窦江之下流”,与从广西北流县流入的陵水、罗水合流,“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于海”⑨。故嘉庆《大清一统志》称茂名水“在化州东北,自茂名县流入,与陵、罗水合,其上流即窦江也”瑏瑠。窦江发源于今茂名市信宜,茂名水、吴川水是窦江下流。到《清史稿》就径称茂名水即窦江瑏瑡,泛称茂名水和窦江为一条河流,只是在不同区域有不同名称。窦江流经的曹江镇、石鼓镇正是古代茂名县中心地带,以窦江下游即茂名水命名茂名县较为合理。

  以茂名县为治所的潘州也可能得名于潘水。两《唐书》对潘州命名解释没有交代,但可以从潘州管辖的“潘水县”命名进行推测。《旧唐书》记载“潘水,以县水为名”瑏瑢。《新唐书》亦记录潘水县“以潘水名”瑏瑣。潘水县命名根据即是“潘水”这条河流。郭声波认为潘水即今茂名市东江—梅江瑏瑤。东江,又称小东江、梅江,流经今茂名市区、吴川市,是鉴江支流。《说文解字》解释“潘”字云:“淅米汁也。

  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从水,番声。”瑏瑥周振鹤专门论述“潘”是“米泔水”即“淘米水”,指出“中国凡水旁之字,多半是河流的名字”,“潘水”不止一条瑏瑦。如是,则合理推测潘州亦以潘水命名。“因水命名”、“因山命名”是古代地名命名的主要原则。史学前辈史念海在对陕西省古今县名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仅就有关地理方面命名这一类而论,则以山与水为名的命名方式应该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加上由山与水为名的派生的命名,普遍性就更为明显。”瑏瑧茂名水(今窦江下游)和潘水(今小东江)①两条鉴江支流的客观存在,使两《唐书》关于潘水、茂名“因水命名”的记载具有可信度。

  二唐宋潘茂传说与茂名县得名的关联

  检阅文献可以发现,茂名县、潘州的命名还与传说中的“潘仙”存在关联。潘仙最早名为潘茂,唐代《北户录》作者段公路于咸通十年“往高凉,程次青山镇。……后一岁自潘州回路,历仙虚。”唐末崔龟图注“仙虚”云:“潘茂真人烧丹之处,南人呼巿为虚,今三日一虚。”②所谓“虚”(墟)即是岭南对集市的称谓。潘州的仙虚因潘茂真人烧丹得名。最早将潘茂与潘州得名联系,可能是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今通行版本为鲁迅校勘,“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这是鲁迅从《太平御览》中辑录的③。

  查《太平御览》卷172《州郡部十八·岭南道·潘州》记载:“《岭表记》曰: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④《岭表记》即《岭表录异》,作者刘恂曾在唐昭宗年间任广州司马。但此时距设潘州至少200年,刘恂的说法应是继承了前人,或根据时人对潘州与潘茂所作的联想。故此《两唐书》编辑“潘州”条目时并没收录此说。而宋代《太平寰宇记》援引《岭表录异》云:“按《岭表记》:潘州因道士潘茂升仙,遂以姓名为郡县之称。”⑤这与《太平御览》援引《岭表录异》有两点差别。

  一是《御览》称潘茂为方士,《寰宇记》称其为道士。当然,方士与道士含义差别不大。二是《御览》称用潘茂“以名郡”,《寰宇记》称“以姓名为郡县之称”。“郡”当指潘州,“县”指茂名县。《太平寰宇记》明确说茂名县命名来自潘茂名:“唐武德四年平岭表,于县置南宕州,后改为潘州,仍改县为茂名,以道士潘茂名姓名为县名也。”⑥值得注意者,《太平寰宇记》既称潘茂,又称潘茂名,并说茂名县得名于“潘茂名”,此与前引《北户录》《岭表录异》《太平御览》均记载为“潘茂”不同。

  宋代地理总志不下二三十种,但目前仅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五种存世。⑦尽管《太平寰宇记》很大程度上是抄录前人的记载,仍是目前所见最早将潘茂写为潘茂名的文献。尽管有学者称“《太平寰宇记》成为《元和郡县图志》之后,人们追溯地方命名之源的又一重要依据。”⑧

  但具体到本文讨论的潘茂与茂名县地名解释上难免存在牵强附会的嫌疑。由此不难看出,唐代《北户录》注仅是简单提及潘茂炼丹事迹,而《岭表录异》则开始将潘州得名与潘茂联系起来。《太平寰宇记》继承《岭表录异》之说,又将茂名县与潘茂名联系起来。宋代《舆地纪胜》在“仙释”类甚至将潘茂误为潘茂古,故事也更完整:潘茂古,潘州人。永嘉中入山,遇二道士奕棋,立观久之。道士顾谓:子亦识此否?答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笑可其说。

  ……授以服黄精不死之法,于东山采药炼丹,于西山百日上升。今有潘山、石船、丹灶遗迹。⑨潘茂古实即潘茂名,这里所引是1992年中华书局影印原道光二十九年据宋代钞本的重刻本。其他版本也多写为“潘茂古”。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时注意到:“潘茂,按《舆地纪胜》高州作‘潘茂古’,未知是否。”瑏瑠直到清咸丰五年粤雅堂刻本《舆地纪胜》通写为潘茂名①。

  更有甚者,明嘉靖时黄佐指出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将潘茂写为潘希古②。不过,从《舆地纪胜》的潘茂名传记中又获得新信息,即潘茂名是西晋永嘉时人,偶遇道士而被授予道法,后在东山(潘山)炼丹,在西山(观山)升仙。这些信息与晋代以来岭南道教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东晋咸和初,葛洪听闻交趾产丹砂,自请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后被广州刺史邓岳挽留,遂前往罗浮山炼丹③。

  勾漏与茂名毗邻,因此,潘茂名在潘州炼丹或为真实。潘茂名与葛洪都在岭南留下“丹灶”遗迹,前者在茂名县东④,后者则在英德的罗浮山⑤。晋至南朝岭南道教发达,陈寅恪曾考证说:“交广二州之区域不但丹沙灵药可为修炼之资,且因邻近海滨,为道教徒众所居之地。”⑥岭南既是丹沙(砂)灵药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早期神仙思想和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炼丹在潘茂名之前已经存在⑦。

  三明清茂名县地名解释神化倾向的加强

  明代广东各地出现寻找仙迹的现象,“广之蒲涧,惠之罗浮,韶之芙蓉,高之潘山,一石一卉之异,好事群目为仙迹”⑤。高州潘山即是传说中的潘茂名炼丹之处。此外,高州地区与潘茂名相关的潘仙亭⑥等建筑,仙井岭和茂岭⑦等遗迹陆续出现。成化时高州知府孔镛还曾修整“潘仙坡”,并作《潘仙坡记》⑧。其实,孔镛任职高州时协助韩雍平定两广交界处的“瑶乱”,是重整高州秩序的重要人物⑨。随着两广“瑶乱”的平定,成化四年高州府城从电白迁至茂名,无疑提升了茂名的政治地位。这些记载使茂名县、潘州“因人命名”的说法愈加流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茂名县得名的渊源解释研究,发现因水命名、因人命名的两条线都存在过。谭其骧先生认为,县是历代行政区划中最为稳定的单位,一地到了创建县治的程度,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瑏瑡。也就是说,南朝、隋代茂名地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初设县时,以境内茂名水命名该县为茂名县,这符合古代地名命名常见的以山水命名的原则。

  宋代以后,士大夫有意将地方传说与名人命名关联在一起,附会出茂名县得名于晋代道士潘茂的故事,使茂名县命名源于神仙人物的说法得到推行,并在明清时期这种附会成为茂名县地名渊源解释的主流,至今仍有影响。通过史料辨析可以看出,所谓潘仙最早名为潘茂,后又演绎为潘茂名,并与茂名县、潘州得名联系起来。附会神仙,对地名解释进行神化的背后,与地方社会历史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因为粤西自晋代以来具有浓郁的道教风气,是潘仙故事得以衍生的前提,因此后世文献多突出潘茂为晋人。

  唐宋时期,国家对这一带地区的控制加强,人们将茂名县设置的时间上溯到晋代,并极力标榜茂名县与当地大族冯家的关系。明清时期修造众多的纪念建筑,举行纪念活动,官民均信仰潘茂名,使茂名县因人命名的说法得以广泛传播,并衍生出茂岭、博茂村等地名渊源解释也开始具有神化倾向的现象。这个过程体现了地名解释中的神化因得到仕宦的支持和民众的接受而掩盖了原来茂名县以水命名的真相。茂名县得名解释的神化倾向说明,在研究历史地名时,应尽可能做全面的文献梳理,将地名解释与当地历史文化进行综合考虑,以求得更加合理的解释,切忌因循旧籍而过分给予主观联想。

  历史研究人员评职知识:历史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历史教师或者历史从业人员在评定职称时也要发表论文,如果是评定较高级别的职称,还需要在历史核心刊物投稿,但是对作者来说自己选择合适的历史期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更别说核心刊物了,为此也咨询期刊天空老师的意见,小编也查询了期刊天空的数据库,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了历史类比较优秀的核心期刊,也是以往评职人员反馈回来的比较好投的刊物,更多详情也可以咨询该站的在线老师。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