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热点及演变路径

发布时间:2019-07-1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18年的村民自治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后,发现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热点为民主、制度建设、基本单元和实现形式。研究演变路径表现为:在研究热度上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研究视角上由价值意义向治理效用转变,在研究内容上由制

  摘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18年的村民自治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后,发现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热点为民主、制度建设、基本单元和实现形式。研究演变路径表现为:在研究热度上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研究视角上由“价值—意义”向“治理—效用”转变,在研究内容上由“制度—规范”向“内在—本源”转变。影响研究演变路径的主要原因为: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的冲突、民主权力与利益诉求的脱节、治理资源与有效治理的矛盾。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权力;利益诉求;制度设计

社会科学战线

  20世纪8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和罗城等地的农民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实施起至今,农村村民自治实践已经30多年了。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农村改革迈入新时代的新引擎,其部署和推进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更充分的时空条件。学界关于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的展开进一步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回顾和梳理。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做了综述。

  如,慕良泽从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个视角对农村村民自治40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1]。王勇在简述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演变历史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2]。赵晓峰等人指出了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三个转变和该研究领域的核心论题[3]。管前程将村民自治30年划分为了三个阶段,指出村民自治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4]。

  刘金海从有效治理的角度审视了30多年来的农村村民自治创新实践特别是运行机制的创新[5]。刘金海还曾对1989年至2006年CNKI中的篇名含“村民自治”的1443篇文献进行过统计分析,对其数量特征、研究者的价值取向、知识层面的信息以及研究上的案例特点进行了分析[6]。综上可知,现有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现状的各个方面,对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路径缺乏整体性把握,且尚未有直接将农村村民自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及可视化软件展示该领域的研究。

  为此,本文以1998—2018年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610篇村民自治研究的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农村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及高频关键词的年份分布,呈现该研究领域热点和研究路径的演变,以期为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启示,更好地推动农村村民自治的深化和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为检索源获取文献样本,检索时间为2018年11月20日。在CSSCI数据库中以“村民自治”为篇名进行检索,将时间范围设定为1998—2018年,得到有效文献610篇。最后,将这些文献导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后得到可分析的样本。文献计量分析是综述类论文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基于网络计算与共词分析等方法而设计,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工具之一已在综述性的文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7]。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可得出农村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及高频关键词的年份分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及高频关键词年份分布的展示和分析,可得出农村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研究路径的演变。

  二、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热点呈现

  关键词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高频关键词代表着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此,本文选取高频关键词来呈现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热点。在CiteSpace中将NodeType设置为Key-words,单个时间分区设定为1年,运行软件后得到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村民自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依据关键词的频次。

  (一)村民自治与民主

  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8],是中国基层民主的真正开端[9],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点[10]。“基层民主”“民主政治”是仅次于“村民自治”的高频关键词。此外,“协商民主”“民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民主化”等在“村民自治”研究领域中也有着较高的频次。

  从民主视角来看,学者们对于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主要为这几个方面:一是民主价值。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价值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来说,深化了农民的民主价值观念,扩大和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和农村治理。二是民主建设功能。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设沿着“制度规范”—“农村突破”—“稳步上行”的路径推进[1]。

  此外,农村村民自治对党内民主和乡镇政权民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设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村集体资金缺乏、村干部能力不足、村委会“行政化”倾向、宗派势力操纵基层政权等。

  三是民主转型。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从典型实验走向全面展开,社区自治作为一种现实且必需的新型的基层治理形态被提上日程,成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方向。社区自治的出现意味着基层民主治理新阶段的到来,从而构建起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党和政府对于基层民主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对于党和政府的作用却关注较少,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党和政府对于农村村民自治民主建设的作用。

  (二)村民自治与制度建设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村庄内生和行政外赋是村民自治制度生成的双重逻辑架构[11]。“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制度”“制度创新”等是仅次于民主问题的高频关键词,可知,制度建设问题是学者们继民主问题后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内容。从制度建设的内容来看,学者们对于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主要涉及选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决策制度、罢免制度、法制法规建设以及非正式制度等领域。二是制度建设困境。农村村民自治的“制度创新”具有关键和枢纽的作用[12]。但是,在制度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的可实施性缺失[13]、制度非均衡的困境[14]、合法性建设不足[15]、严重的“制度过密化”[16]、割裂了民主与治理的有机联系[17]等。此外,还受家庭本位的血缘关系、价值观念、乡土观念、平均思想等的影响。

  三是困境化解途径。对于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困境,学者们从多个方面研究了化解的途径。如,确立制度运行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18];融合传统资源和现代制度[19];借鉴“公司制”模式处理村委会与村企业、村党委和村民之间的关系[20];将协商民主理论嵌入村民自治制度[21]等。制度建设是影响农村村民自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不会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完善,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让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成为村庄治理的有效制度。

  (三)村民自治与基本单元

  在农村村民自治发展30余年之际,其实践遭遇了各种瓶颈,有学者还指出村民自治走进了死胡同,存在的意义正在消失[22]。但是,广东省云浮市、湖北省秭归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等地却出现了形式各样的村民自治创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由此,基本单元成了农村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热点。

  “基本单元”“自然村落”“自治单元”等词为农村村民自治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学者们对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研究主要分为这几方面:一是基本单元设定的基础。关于基本单元设定的基础,学者们从规则自觉[23]、集体行动[24]、群众参与[25]、政策落地[26]、资源集中[27]、规模与利益[28]、利益与规则[29]、权力与权威[30]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此,邓大才还提出了“两大标准”和“五个因素”的观点[31]。二是下沉基本单元。持下沉基本单元态度的学者主要主张将基本单元下沉至社区、村民小组,实现由行政村自治向农村社区自治转型[32]。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并非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33]。

  三是上移基本单元。持上移基本单元态度的学者主要主张将基本单元上移至乡镇,实行乡镇自治[34]。四是多级自治。有学者指出基本单元的设定应该兼顾自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实行在现有行政村基础上同时向自然村拓展的多级自治形式[35]。自治基本单元的有效性决定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单元的确定:一是要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和制度的源泉,二是要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总体体系中。

  (四)村民自治与实现形式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兴起,是政社合一体制的改革使然,而其兴起过程则是一自下而上的模式,从村民自发实践—地方局部试点—党的文件规定—立法施行[36]。新世纪以来,农村村民自治的实施和运行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失落的自治”遇见了发展的瓶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实现形式”“利益相关”“地域相近”等词是次于“基本单元”的高频关键词,研究热度较高。村民自治的实现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探索不同的实现形式[37]。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从社会基础进行研究。如有学者指出地域相近是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空间基础[38];有学者指出文化相连是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文化基础[39];有学者指出村与组所有权是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产权基础[40]等。邓大才则指出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性是利益、文化、地域、规模和个人意愿的函数[37]。另一方面,从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研究。

  如,有学者从民族状况方面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村庄应实行不同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41];有学者从居住形态方面指出集居和散居村庄应探索不同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42];有学者从产业基础方面指出农与非农村庄应运用自身优势分类探索村民自治实现形式[43]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一定要通过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式的有效的形式加以实现。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规范,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为努力方向,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目标[44]。

  三、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变路径

  高频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可以展现所研究领域在各个时期的研究前沿,本文选取高频关键词的年份分布来呈现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变路径。在CiteSpace中导入样本文献,以Timezone(时区)模式导出运行结果,得到高频关键词年份分布。从高频关键词的年份分布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各个年份的新词汇不断涌现。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农村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的年份分布以及相关文献对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变路径进行梳理和归纳。

  四、对农村村民自治研究变化的解释

  由上文可知,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变路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热度上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研究视角上由“价值—意义”向“治理—效用”转变,在研究内容上由“制度—规范”向“内在—本源”转变。从整体上看,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变化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一)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的冲突

  从村民自治的理论分析范式、民主程序设计以及民主社会发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早期关于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设计更多是在现代民主理论话语体系下形成的。但是,因为缺乏对农村社会发育程度的整体性考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村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外在的制度设计遭遇了许多困难。尤其是,我国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同时要求所有的制度创新和建构需要在村民自治的框架内进行。然而,我国地域广袤,各地的经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民主自治制度,其单一的制度形式无法满足所有地方的现实需求。

  所以,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下,农村村民自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村民自治机构行政化、乡镇基层政权介入村民自治、村干部权利制约真空化等。在制度的设计目标和推广运行上,村民自治都没有很好地尊重中国农村社会特有的制度传统与文化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其弱化。学者们对于村民自治的研究经历了从1.0版本的“价值—制度”范式到2.0版本的“形式—条件”范式的转变。

  “形式一条件”范式不仅特别着眼于现实条件,强调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差异化地实施村民自治,还特别强调村民自治实施的历史延续性和未来走向性[58]。制度的运行受环境的制约,要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良好运行就需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社会环境、农村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逻辑和基层政权的运作逻辑等等。

  五、余论

  综上可知,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热点为民主、制度建设、基本单元和实现形式。研究演变路径表现为:在研究热度上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研究视角上由“价值—意义”向“治理—效用”转变,在研究内容上由“制度—规范”向“内在—本源”转变。从整体上看,农村村民自治研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的冲突、民主权力与利益诉求的脱节、治理资源与有效治理的矛盾。农村村民自治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变路径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和时代发展紧密相关,呈现出规范化与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

  当代中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在取得历史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悬浮化”、“行政化”等问题。尽管许多学者对村民自治持悲观看法,但是,我们要相信村民自治只是在痛苦的转型中。同任何民主形式一样,村民自治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它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进而升华为另一种形式[45]204。

  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推进将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首先,应该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实践目标。农村村民自治应当把“治理有效”是当做理论提升的趋向和实践创新发展的要求;其次,紧密的共同利益是农村村民自治良性自治的决定性因素,以共同利益构建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促进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治理;再次,由“价值—制度”范式、“形式—条件”范式转向“规则—程序”范式。

  “规则—程序”范式导入农村村民自治中后,“规则—程序”会成为村民们处理各项事务的准则,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做到有效治理;最后,将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治理有机整合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慕良泽.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J].中国农村观察,2018(6):2-11.

  [2]王勇.村民自治40年:基础治理法治化变迁的学理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9):11-21.

  [3]赵晓峰,冯润兵.村民自治研究三十年[J].回顾与前瞻,长白学刊,2017(6):110-117.

  [4]管前程.村民自治30年的回顾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9):40-43.

  [5]刘金海.村民自治实践创新30年:有效治理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8(6):67-77.

  [6]刘金海.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以1989—2006年CNKI篇名含“村民自治”的文献为分析对象[J].政治学研究,2008(1):97-108.

  [7]韩瑞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热点聚焦与发展理路———基于CNKI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理论导刊,2018(7):34-40.

  相关刊物推荐:《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初期为季刊,后改为双月刊,随着学术进展和学术期刊业的发展进行过一些调整。自2003年起,《社会科学战线》由延续多年的正16开改为大16开国际开本,更换了纸张,调整了栏目,将大学科栏目改为小学科栏目、专题栏目、问题栏目,增设了学术热点、博士论坛等栏目,面貌一新。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