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青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16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现健康青海战略,必须要加强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设,其核心是制度保障是前提,科技创新是源动力,可持续发展是目标,道德自律是助推器。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落,健康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现健康青海战略,必须要加强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设,其核心是制度保障是前提,科技创新是源动力,可持续发展是目标,道德自律是助推器。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落,健康文化

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青海作为中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46.98%,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青海浅脑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大力加强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健康青海2030”和《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和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制度保障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前提

  健康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权利。建设村落健康文化的第一要务是建立健全健康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健康法律制度不仅是健康文明的标志,也是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后屏障,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方式,约束和规范人类非健康行为。

  (一)加强刚性约束的强制性制度建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若决策失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挽回。目前,涉及健康的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然存在;化肥、农药、添加剂过量,食物中毒、假冒伪劣食品等食品安全问题偶发;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污染。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也关乎政府的形象。

  要彻底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就必须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借鉴国外健康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健康标准,强化社会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全民健身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监督,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监督网络,有效地遏制非健康行为的发生,为保障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环境。

  (二)完善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

  德国通过减免税、提高设备折旧率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日本对购买低碳产品的国民提供补贴。这种制度的设计,是管理者在给定的制度环境下按照管理者的偏好、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创新的成本等权衡利弊,向行为主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做驱动,通过政府杠杆行为,选择性地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实现“激励相容”。该制度在我国的运用主要包括基于“庇古税”理论实施有效的生态环境财税制度和基“科斯定理”实施有效的环境产权交易制度。重点完善生态环境的税费和补贴制度,全面推进水权、排污权和碳权的交易制度,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健康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1]

  (三)强化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村落健康文化,必须加强道德教化,养成法治文化,实行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公众的法治信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更是一种治理理念被明确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这就要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全民族健康素养,牢固树立健康理念,在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中,在教育引导方向上,强化健康危机意识、健康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生存权保障意识和健康维权意识等;在教育引导主体上,强调政府、媒体、社区和社团的多主体联动。须重视道德自律与制度引导,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道德教化,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促成良好风尚。上述三方面的制度建设相互补充,并且形成不同制度相互融合的制度结构。

  二、科技创新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水平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家命运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一)搭建科技集成创新平台

  科技集成创新平台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当依托优势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统筹全社会创新资源,打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等重大专项,通过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打造大健康资源集成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共同解决环境、生物医药、中医医药、医疗器械、养老、农业、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综合效应,从技术支撑、优势引领、创业支持、业态培育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助推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

  (二)加强专业科技队伍建设

  一是在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创新基层柔性引才方式。通过双向挂职、对口支援、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和开展服务活动;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定向培养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等大健康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基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等资源,为基层培养培训一批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三是健全科技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机制。完善符合青海农牧区实际的人才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农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三)构建多措并举创新体系

  一是要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与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科技信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二是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良好合作关系,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优势,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供企业研发能力。鼓励创新,以成果转化、专利实施和技术重大难题招标等多种举措、多形式促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根据当地区域优势、行业集中优势和产业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等产业设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集专利申请、维权援助、调解执法和司法审判于一体的“绿色通道”综合服务平台。

  三、可持续发展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目标

  青海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健康观念相对落后,不良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健康。构建青海农村大健康格局,以农牧民健康红利为主旨,践行“一优两高”战略,要继续深化环境治理与保护,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逐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现代社会养老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一)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构建大健康格局,必须要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以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假冒伪劣食品、假医假药等专项行动,保障群众健康。加大健康执法力度和强化环境监管,做好突发健康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切实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养成健身好习惯,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提高民众对健康质量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加强信访工作,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切实解决民众高度关心的健康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全省居民健康水平。

  (二)创新健康产业发展模式

  政府不仅要大力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环境保护、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体育、医药、医疗保险的大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充分挖掘绿色食品市场的需求潜力,在食品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知识、技术和产业的突破;抓准重大科学原创发现与产业发展突破制高点,推动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对健康产业新业态形成的影响与渗透,实现重大技术变革对产业变革的推动与促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慢病高发的健康挑战,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

  以持续创新引领体育产业升级,以结构调整驱动体育产业转型,以体制完善释放体育产业活力;打造“符合现代人体质”的健康代餐产品,不断满足健康、便捷与口味创新的市场需求,共同布局民族大健康产业。实施健康产业发展与健康文化建设结合战略,建立健康文化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健康化的发展模式。

  (三)以健康文化引领村落可持续发展

  农村既是提供农产品的生产空间,也是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空间,更是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资源空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重任。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振兴乡村,建设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卫生整洁,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农村经济进入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振兴乡村,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健康村落和实现同步小康目标的关键环节。为此,当前亟需把全面促进村落健康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健康文化引领“三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大力发展有机、高效、生态、低碳的现代高原农牧业,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提升健康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道德自律是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青海农牧区地域辽阔,农牧民生产生活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气候条件差,平均寿命偏低,传统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同程度影响了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高效配置。增强农牧民的健康忧患意识、提升文化素质、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增强忧患意识,实现健康文化全民共建大健康

  围绕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生、老、病、死,它既包括了每位农牧民的身体健康,也包括了农牧民的精神、心理及思想道德等的健康。因此,既要提倡科学的健康生活和工作观念,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理念等。要注重提升农牧民的健康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力加强农牧民健康卫生教育培训力度,牢固树立农牧民健康理念,不断学习健康卫生保健知识,逐步改变健康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牧民身体素质。确立健康价值需求,在保障农牧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大力加健康文化的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农牧民在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实现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人人参与、协调发展,共享健康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提升道德素质,以德治理健康文化建设

  目前,农牧民消费模式跨上了新的台阶,健康需求快速增加,“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已经成为农牧民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为此,要不断提升健康道德境界,提高健康道德教育的普及性,以德治理村落健康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村落健康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既要强化政府及相关健康机构在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疾病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健康养老、健康保险、体育健身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健康服务能力,也要注意培养和提升农牧民的健康素养知识,逐渐形成有利于健康促进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健康文化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三)强化健康文化,倡导良好村落健康治理行

  培育和发展现代村落健康文化,要建立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从健康行为方式开始,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着手,提倡大健康消费方式,引导农牧民树立科学的健康消费理念,以创建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活动场所、健康家庭、健康农村合作社和健康个体私营经济等载体为抓手,多形式、多渠道创新性地开展宣传大健康知识,大力倡导大健康文化,营造大健康氛围,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青海民族村落健康文化发展,把民族村落打造成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进步、家乡美丽和农牧民健康的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沈满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N].浙江日报,2012-12-31(14).

  [2]孙韵孜.我健康产业步入创新发力关键阶段[N].科技日报,2016-07-18.

  相关刊物推荐: 《中国生态文明》杂志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与创建实践的交流平台,为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智囊智库、支撑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于各级政府机关、学术理论界、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生态环保社团以及关心生态文明的广大读者。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