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建设完善机制

发布时间:2017-12-28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训练中心在实验教学建设中,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对于实验教学平台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建,对综合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深入探索,提出环境与安全综合训练中心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数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训练中心在实验教学建设中,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对于实验教学平台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建,对综合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深入探索,提出环境与安全综合训练中心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实验教学等方面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与安全,实验教学,综合训练

  中心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为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而设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者努力探求的重要问题[1G4]。我校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简称中心)实行学校学院2级管理,隶属于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全校与环境安全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工程训练与科技创新实践,是常州科教城各院校和研究院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000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00万元,并且拥有一批在全省范围高校内较为先进的大中型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1中心的建设目标

  综合实践教学实训中心是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升高校学科水平与服务社会功能的最佳载体之一[5G7]。我校环境与安全综合训练中心依托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教学、科研优势,以坚持开放管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特色建立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江苏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为基础,以强化环境与安全学科内涵,以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前沿科技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建成在苏南地区及石油石化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机构职能、改革扩大开放的内容和范围,使中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通过明确学科方向,围绕国家及地方的环境与安全热点问题,对中心平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深化平台的功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产业化创新研究和环境安全方面的社会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并不断加强自制实验仪器装置的开发,充分发挥自制实验仪器装置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深层融合创新的能力,力争在3~5年内建成在苏南地区及行业中起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2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2.1构建中心实验平台我校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在以水体生态污染治理与修复、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模拟、油气储运安全、防火防爆材料、安全监测与评价等8个训练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利用本学院优势,组织师生自制具有典型性、创新性研究综合实验功能的设备装置(平台),如间歇流(连续流)太阳能电催化污水处理装置,并已获得相关国家专利;进一步完善中心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并以该中心为基础,通过向全校学生设立开放与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以各类项目研究为载体,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并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架构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并结合已建立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泊水体污染治理专项“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深化基地内涵,提高实际应用功能效应,使中心对常州市相关高校、企业及社会开放,为周边高校和企业在环境与安全专业人才培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时通过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创新,带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理和创新,提升层次和水平,为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创造条件。

  2.2优化中心管理体制中心建制相对独立。中心实施学校学院2级管理,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全面负责环境与安全学科相关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负责中心的具体建设,提供其建设、运转、维修经费。中心在承担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负责专门人才培训并提供开放服务;由环境与安全工程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实验、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并负责实验室工作的档案管理。对学生成绩(含学生实验报告)、仪器使用维修记录、实验日志、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仪器设备的账、卡、物等资料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八簿一卡”管理体系。

  2.3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1)成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了促进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实验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中心成立了由教学指导人员、校外企业专家及学生组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集中心相关人员,就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以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商讨,审核实验室建设中相关仪器设备的自制研发与购置、建议实验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等,同时建议用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2)建立教研团队。中心分别建立了平台教学和科研团队,各团队负责相关方面的项目规划、建设和研讨,促进平台实践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建设实验新项目时与承担项目结合,加强自制实验设备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拓展实验项目内涵,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引进、吸收、创新,不断提高中心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和工程实践技术水平。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通过中心网站的建立,及时对外公布更新相关实验开发信息,为学生、教师及社会提供学习、交流、互动、服务的平台,确保中心的全面开放。

  2.4提升中心环境质量中心新建了综合实验平台和室外的水专项“综合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室面积达6000m2,面积、空间、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中心各实验室设计规范,房间高度均超过3.5m,实验用水、电、气、温控、卫生设施完善,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地面防滑、耐磨,实验台和实验柜耐酸碱,消防、灭火、报警设备齐全,过道和走廊宽敞,各层都有紧急出口指示。中心定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和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并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中心在绿色实验室建设方面强化三废处理措施,各实验室有专门容器分类回收各种废液及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中心外围绿植环绕,既有保护美化的实际效果,又体现了生态绿色的环保理念。综合训练中心成立多年来,无安全事故发生。

  3中心的后续发展方向与思路

  3.1中心发展方向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能力提升训练。紧随国家工程教育要求[9G10]和“新工科”发展需求[1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培养环境与安全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坚持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贯穿于学科体系和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之中。根据“创新之根在于实践”[12G13]的原则,从工程实际和应用出发,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拟建立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塑造3阶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打好基础,提升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方向更新教学内容。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等现代通讯工具,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的共享共用,并将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嫁接到实践教学改革体系中,更新了陈旧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使实验内容具有内容新、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内容新”是指紧密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沿,与现代工程实际相联系,注重应用实践;“难度适中”体现在适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水平,控制在使学生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程度,不断增强学生钻研信心及提升参与积极性;“可操作性”是要求实验的题目与实验室的条件相契合、学生研究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避免出现实验失控的现象。从而实现实验内容既体现学科的发展水平,又满足实际要求。

  (3)完善中心开放创新管理办法。中心设立开放与创新校级和院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和项目,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长效机制。对于指导综合开放和创新实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量方面的另行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将综合开放性实验质量纳入学院教学督导组的督导范围,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开放创新管理办法。

  3.2中心建设思路中心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完善实践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善实践训练平台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建立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新体系,将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更新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训练,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转化、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从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化。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提高教学学历层次和青年教师比例,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和科研及工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建立以能力、个性发展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模块、相互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先导,通过改革、实践、总结、提高,建立适应21世纪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的环境与安全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实验体系、工程实践训练和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中心的硬件建设,自制设备与购置设备相结合,增设一批比较先进的实验装备,增补常规实验装备的台套数,改善实验的基础设施和实验环境条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效益。加强网络教学与信息资源的建设,通过网络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训练中的优势,加大中心的开放力度,提升层次和档次。

  4结语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的支持下,在与常州科教城产学融合过程中,经过3年多的建设,中心在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和共建、高效运行管理、师资队伍优化建设、深化实验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推荐阅读:环境技术2017年第1期论文发表题目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