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

发布时间:2018-12-20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也将产生会计风险,但与企业产生的会计风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对症下药给予积极应对。文章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表现及其成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也将产生会计风险,但与企业产生的会计风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对症下药给予积极应对。文章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做到可见、可防、可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风险防范

财务与金融

  一、行政事业单位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单位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保障国家行政事业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不仅是单位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重要保证。近几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求,财政部门相继实施并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非税收入管理、厉行节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及做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对国家及社会意义重大。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规范有序地开展经济活动,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有效实施会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为国家的决策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二)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行政事业单位严格遵守资产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及保管制度,各类资产管理规范到位,可以有效防止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实现保值增值。

  (三)确保行使职权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职权时形成相互约束、相互制衡机制,可以确保单位合法合规履行职能,减少违规违纪的发生,提高国家机构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四)预防腐败的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识别腐败发生的因素,加强风险点的管控,不断提高预防的措施,从而可以有效杜绝腐败的发生,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表现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在逐步增多,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充分认识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消除及防范风险。

  (一)会计信息失真

  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不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较低,会计核算不规范,账目管理混乱,反舞弊机制不健全,甚至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增大会计风险。

  (二)资金管理混乱

  严重缺乏资金管理意识,不合法合规使用预算资金。项目资金不严格按项目规定实行专款专用,相互挪用、挤占现象普遍。符合条件地区未强行实施公务卡结算,不按规定的范围使用现金,库存现金数额大幅超过核定标准。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明目繁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日常工作履职不到位,执行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刚性的约束,不法分子利用资产管理的种种漏洞多种形式转移资产,使单位资产账证、账账、账实不相符,资产流失后不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流失问题屡屡再现。

  (四)“小金库”问题层出不穷

  “政绩过人的领导”价值观扭曲,总想获取“额外”的回报来平衡心理,顶风作浪,心存侥幸,“小金库”形式多样化,变相搞贪污腐败、隐形交易,把权力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会计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1.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

  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财务工作中把关不严,审核不到位,不能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一味听从领导的指示。

  2.会计人员的业务基础不牢靠。

  由于前些年会计人员比较紧缺,所以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士,他们仅凭经验的积累后就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科目理解不透彻,账务处理不规范,特别对一些新发生的业务束手无策。

  3.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规范。

  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工作,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财务人员经常身兼多职,典型的如:会计还兼职资产管理、会计与出纳同为一人,不实行监督检查制度,严重违背不相容职务的原则,岗位之间根本无法相互牵制。

  (二)会计风险意识薄弱

  1.单位领导缺少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是以公益性质为主的非盈利性机构,多数领导总是把政绩作为第一要务,加之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经常忽视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的领导甚至片面地认为会计风险的防范是财务人员的事,完全信任于财务人员,觉得有财务人员把关就可以安然无恙,风险意识薄弱。

  2.会计风险防范缺乏全员参与。

  会计风险防范是个全局性的大问题,仅凭会计人员的自身之力,往往事倍功半,并且如果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较低,那么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也将不是很高,消弱了对会计风险的识别,等发生了一系列问题事件之后,才采取亡羊补牢的被动行为,其实有的事情为时已晚。

  3.监管部门对会计风险的重视不够。

  上级部门、监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严肃要求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单位的会计风险防范一直停留在形式上。

  (三)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1.财务内控制度“形成摆设”。

  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制度设置好以后都不知道制度“在哪里”,职工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制度。有的单位财务内控制度设置得很合理,也很具有可操作性,但制度一直“挂在墙上”,工作中不严格遵循制度办事,有时领导的意志也会凌驾于制度之上,想方设法变通制度,使财务收支不合法、财务信息失真,增大财务风险。

  2.财务内控制度与实际工作脱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置财务内控制度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为单位开展经济活动服务,但一些单位设置内控制度时不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只是一些理论性条文,没有实际的可指导性、可操作性。

  3.财务内控制度不及时更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内控制度也是如此,不能总是停留在以往的时限上,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新时代改革的需求。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

  1.内部监管的职能不强。

  内部监管由于监管机构设置的级别不高,监管人员也是从单位内部产生,所以在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监控及对财务部门监督时表现出权威性不高、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使监管的作用大打折扣。

  2.外部监管效果不明显。

  在外部监管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机构、税务部门等多年来由于机构体制、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着敷衍了事、相互推诿、相互不协调,导致监管乏力及监管不彻底,大大削弱自身应有的职能,监管效果不明显。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会计基础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会计风险的防范务必要加强会计基础建设。

  1.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严把“入门关”,要完善招聘程序和标准,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特别在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后,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应更加谨慎,在录用前应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核,以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对于现有“半路出家”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脱产学习、专门业务培训等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在掌握了必备的财会知识后再给予上岗,对经过综合考核确实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及时给予调整。

  2.加强财务知识的更新。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除了加强财务人员的主动自学外,还应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3.合理合规设置会计机构。

  根据单位的规模大小,设置必要的会计机构和配备相应数量的会计人员,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会计风险防范意识

  1.加强多层次的风险防范意识建设。

  首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消除一味只重政绩而轻视会计风险防范的观念,《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所以单位领导首当其冲应明确自己在会计风险防范中的责任,做到周密布署、统筹安排,直接参与到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中,并起关键主导作用。

  其次,作为单位的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认识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积极做好会计风险防范的宣传工作,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让全体干部职工树立防范风险的理念。

  最后,作为上级及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活动严惩不贷,给予严肃追究,坚决纠正部分单位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并逐步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会计风险防范上取得实效性的单位,在做法上给予积极推广,并且给予表彰奖励。

  2.建立经济活动全过程的风险防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整个经济活动推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范,经济活动开展前就要做好预算管理,做到预算数据精细、客观、科学,充分考虑到会可能发生的种种不确定性,部署好防范措施。经济活动运行中要对各个环节做好数据记录,实施动态跟踪,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经济活动中的盲点、薄弱点、失控点,要结合实际分析原因,做到重点关注和防范。经济活动结束后,要做好分析评价,确保以后开展经济活动做到充足的可防、可控。

  (三)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不断深入,找出财务内控的风险点、薄弱点,寻求突破的方法和措施。

  1.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

  制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需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立足于单位的实际,全面梳理单位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明确岗位职责等,绘制清晰的财务内控流程,切实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方案。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应有前瞻性,建立以预防为主要内容的监控防线,设计的出发点要以能够预防各种类型的违纪行为以及财务风险,要注重程序上的制约,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申请审批及实施的执行,加强各项经济事项程序上的控制。

  单位上各个层次和岗位上的人员要严格遵守财务内控制度,加强对每个工作环节的有效监督,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及权力的干预,让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保障财务活动的良好运行。

  2.逐步调整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需求及单位职能的转换,财务内控制度要结合新的环境及时更新,不断调整和完善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正在不断向企业靠拢,收付实现制逐渐转向权责发生制,那么固定资产管理、应收应付款等财务核算,可以结合实际把企业财务内控中好的做法融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中来,不断丰富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3.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的评价。

  为了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上级部门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督促各单位切实制定和实施好财务内控制度。

  (四)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公开

  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在于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全面地反映其在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会计信息的披露反过来可以对会计工作形成监督,促使会计人员和领导提高风险意识,做好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做好会计信息披露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信息的公开,让单位的财务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积极开创多种监督模式

  1.突显内部监督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情况比较了解,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督。所以单位应加强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明确领导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提升单位内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保证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这对有效实施单位内部监督相当有利。在开展内部监督工作中,可以将各个环节作为监督对象进行单独监督,准确把握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薄弱环节及失控点,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跟踪监督,做好会计风险的防范。

  2.建立财务大数据库。

  在全球数据一体化的今天,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断提升互联网在财务改革中的应用,建立县(市)级、省级等财务大数据库,财政、审计、税务、纪检等部门在自己的权限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时提供财务指导与实施动态监控。

  3.落实联系挂钩机制。

  财政、审计、税务、纪检等部门可以协同配合成立专门的机构,与各个单位建立挂钩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首先,对各单位财务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各单位规范财务运行,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其次,切实做好对联系挂钩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最后,多种形式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思想教育,让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不敢违纪、不能违纪、不想违纪。

  参考文献:

  [1]付维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当代经济,2012(11).

  [2]陈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研究[J].财经视点,2010(06).

  [3]刘明志.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研究,2010(02).

  财务方向期刊推荐:财务与金融是事业单位财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唯一期刊,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事业单位财会方面的改革,以及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为重点,兼顾事业单位投资与理财等,是事业单位交流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的理想园地,也是提高业务知识和学习的良师益友。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