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新医科+5G背景下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05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本文针对《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一言堂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新医科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5G技术结合现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与线上答疑会结合、手机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结合、对分课堂与科研实践结合等来改善教学效果。各大院校应更应立

  【摘要】本文针对《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一言堂”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新医科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5G技术结合现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与线上答疑会结合、手机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结合、对分课堂与科研实践结合等来改善教学效果。各大院校应更应立足自身学校发展优势,提前研究5G及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抢先布局打造5G智慧校园,以期在未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双提升。新型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可有效改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最终让新技术照亮未来课堂。

新医科+5G背景下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索

  【关键词】新医科;神经病学;5G技术;混合教学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是其最主要的任务[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中国”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要条件,也是当今中国重要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医学知识及先进技术也快速更新,培养具备较高临床、科研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迫在眉睫[2]。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传统医疗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019年4月,教育部相关部门开始实施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紧接着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次组织学习和讨论,重点强调“四新”建设,“新医科”便是其中之一。自此,新医科已然成为当代经济环境下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3,4]。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已经成为众多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热地。基于此,各高校对于急需适应新医科背景的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授课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忙”起来,教学授课“活”起来,真正做到“坐到前面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性,也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2019年同样也是5G技术的商用元年,5G网络技术相对4G移动通信技术有着重大突破,其特点主要是超低延迟,超高传输速率,传输量大,首批重点行业的应用包括制造业、研发设计、远程操控、电力、医疗等高新产业,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5G也从重点领域试点探索阶段转入快速推广阶段。教育领域无疑是接下来应广泛布局的一个重点领域,在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领域,这些优势不仅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近距离的感受远程教学,同时也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医疗资源共享变成可能。如在去年世界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在四川省卫健委领导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于医院5G信息技术平台,以华西医院为中心节点,实现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远程会诊“一张网”,为全省27家省市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实施专业、及时、同质化的医疗指导。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必然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5G技术的出现代表着智能学习教育体系进入传统课堂,并以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丰富现阶段的高校教学,并将有趋势成为常态化教学手段,必将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带来巨变[5]。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专业课程[6],是着力研究神经系统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有精细的神经解剖结构,复杂的神经纤维束传导,神经系统异常可以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障碍,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神经病学》的知识复杂而抽象,病种繁杂,定性定位分析、诊断的难度大,但目前教学形式多为在课堂上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导致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死记硬背,对内容理解不深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且课程本身课时安排较为紧张,通常授课老师以点带面,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疾病进行着重讲授,学生对神经内科一些复杂病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神经内科的基本功如问诊,体格检查不能完全掌握。

  这些客观原因导致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一言堂”模式的“合理”存在。但事实上,神经病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复杂,尤其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这就要求教师的上课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将教与学、思与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摆脱传统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提高同学们知识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呢?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索新医科和5G技术背景下《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1翻转课堂+手机教学

  “翻转课堂”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老师采纳并有不少成功案例报道。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7]。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统的主角光环褪去,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上参与积极性提高。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也不断总结反思,再次加工和改进课程内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8]。例如在讲癫痫的时候,教师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本知识,并把已经准备好的PPT讲义提前发给学生,以帮助其消化,并要求在原来PPT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资料如科普知识等以丰富教学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相应分给三个组的学生提前学习。学生通过消化的课本基础知识,观察教师提供的典型癫痫发作教学视频中的癫痫发作细节,并根据查询的资料理解癫痫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这样章节中各个小知识点有理论,有临床案例,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可以提到很大提高。

  由于网络的普遍,各大高校教学环节中学生手机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课堂上“低头一族”现象普遍存在,与其“封杀”手机不如主动欢迎它的“加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在校园5G智慧网络容量大、速度快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手机移动终端为“翻转课堂”实现更多互动[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内容不可照本宣科,通过课程内容穿插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然后提出某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书本上没有,只能通过网络查询补充材料。同时让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查询探究的内容,交流网络学习经验,课堂上的手机已经变成了教学的一部分。然后老师再从自身的科研角度做出讲解,组织小组讨论,改善以往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关期刊推荐:《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是贵阳医学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癎学组主管、主办。坚持“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方向,刊载以可参考借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文稿为主,同时也刊载了一些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研究的文稿。设有:论著、实验研究、专家论坛、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

  采用“翻转课堂+手机教学”的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与系统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从另一方面解决了课堂手机问题。

  2线上精准慕课+线下课堂

  在现代5G通讯技术的支持下,海量数据通过云端计算渲染后通过5G网络下传,网络上包罗万象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高校课堂教学的最好的资源。“慕课”(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网络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然而“慕课”却有着明显的缺陷,最主要的仍是互动性不足。课堂教学是实体的,师生可以相互交流的所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堂导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无法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10]。

  这是由“慕课”的教学模式特点决定的。“慕课”所自带的丰富学习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拓宽了学习的知识范围,但也极易把一些课程的主线淹没,这种情况下教师便不易把握“慕课”教学内容及进度,也丧失了制定教学目标的原有目的。为了避免上诉情形发生,在教学环节上利用传统“慕课”模式,打造精准“慕课”学习模式。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课程视频,同时将课程背景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等资料提前放到“慕课”云端,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和电脑访问,通过云端的教学资源提前学习课堂内容,带着疑问进行线下课堂学习[11]。如此,建立与形成由课前疑问、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要素相互贯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法。比如授课教师拍摄微视频对比较难的神经病学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以便于同学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再学习。

  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两方面。如在讲述癫痫时,学生不能理解癫痫的病因,即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意思,此外,很多疾病的病因也是了解内容,但却是理解疾病发生及针对性治疗的关键。在课堂上由于教学进度等因素,无法完全讨论发病机制的各种假说,教师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可以结合相关文献做成微视频,以便于同学们线上反复学习,提出问题,线下课堂提问,这种模式可以保障老师的教学进度又能保证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此外,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通过手机端或者电脑端把本节的疑难问题作为课堂任务进行发布,学生通过移动端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互动数据通过“慕课”中课堂记录反馈在授课教师的“慕课”课堂中,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重难点掌握程度,进而调整课堂设计。

  这样的“线上精准慕课+线下课堂”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师生高效互动,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兴趣。5G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网络教学视频的流畅播放,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课前课后时间,有效延长学习时长,网络教学也将变成常态化教学手段。

  3对分课堂+临床实践

  “对分课堂”模式是把课程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讲授、吸收及讨论。顾名思义,在一些重点难点章节授课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很重要的。教师通过自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以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教授,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会变得更好吸收领会,为了加强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巩固[12]。这种模式下教师讲授了课堂中的精华部分,学生又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13,14]。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总结上课内容精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要循循善诱临床思维。例如在讲解癫痫发作的分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PPT讲解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区别,并要求同学们自行讨论,总结癫痫发作的具体临床表现,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先对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定位定性的诊断思维等,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掌握。神经病学学科尤其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知识复杂而抽象,是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典型课程,同时,神经病学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对大脑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15,16]。因此,教师还需要把课堂延伸到临床实践,甚至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临床问诊和神经系统查体,解读辅助检查包括磁共振、腰椎穿刺、脑电图、肌电图等的结果,向学生展示正规诊断流程和规范治疗,将书本的概念对接到临床。从典型的病例入手培养临床思维;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课题组参与临床科研探索,在理论教学改革的环境下结合创新性临床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实现全方位发展。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新医科背景+5G”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在“新医科”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5G网络技术的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索,包括“翻转课堂”与课堂手机的结合,线上精准“慕课”与线下课堂辅助的结合,对分课堂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从传统的“一言堂”模式逐渐过渡到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神经病学》课程及其临床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较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多元化”医学人才。——论文作者:刘文钰1,吴欣桐1,周东1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