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大学生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多重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21-04-26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对495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

  【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对495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正相关(r=0.262,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均呈现显著负相关(r=-0.312,-0.234;P<0.01);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r=-0.221,-0.230;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589,P<0.01);②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依恋回避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习得性无助感,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41%。结论: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会受到依恋回避的直接影响,也会受到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链式中介的间接影响。

大学生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多重中介效应

  【关键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得性无助感;中介作用;依恋回避;领悟支持;心理弹性

  习得性无助是人们经历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产生的消极心理情感,难以相信自己在今后相似情境中仍具有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产生抑郁前的一种表现,体现在人际交往、学业、成就等方面,以往研究多侧重初高中、职业技术院校等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探究学业成绩、倦怠与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关系及其产生原因与干预策略[1-4],较少有社交习得性无助的实证研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正处于寻求亲密感时期(18~25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维持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已有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失败会导致社交活动减少[5],影响人际关系的认知与期待,产生无助感或者造成身心的伤害,而反复的无助即为习得性无助,可诱发悲伤、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严重时干扰正常生活[6-9]。

  依恋回避指对于他人的亲密要求自身采取回避态度与行为,采取积极自我—消极他人模式,是非安全型成人依恋的一种,其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有关[10-11]。本研究焦点在于高依恋回避者是如何在信自己,不信他人的情况下产生自我认知上的社交习得性无助感。有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可预测抑郁水平,大学生依恋回避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低[12]。由此可见,依恋回避可能预测大学生社交习得性无助感。

  领悟社会支持指个体对家庭、朋友、其他人给予支持的主观感受程度,是促进个体积极利用有效资源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3],在个体遭受困扰时调节情绪进而减少无助感与绝望感[14]。研究指出非安全依恋会使个体体验较少社会支持[15-16],依恋回避个体持有的消极他人态度,使他们不愿或无法相信他人,对社会支持评价低,易产生抑郁情绪[17],且他人模型又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程度。由此假设,领悟社会支持可能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之间起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经历压力、挫折、失败等不良事件后仍能恢复往常,重新适应生活的能力,是抑郁的一种缓冲因子,包括坚韧性、乐观性与自强性。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希望感有促进作用,提升心理弹性,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性。依恋模式决定了个体在压力期间如何及解释、理解、应对消极情感经历[10]。因此,依恋回避也可能通过心理弹性影响社交习得性无助感。另外,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密切联系,社会支持领悟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调整对外部挫折的认知,进而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18]。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会促进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19],而社会支持的领悟程度可直接预测抑郁焦虑倾向,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据此推测,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可能依次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之间起中介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以山东、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5省高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30份,收回有效问卷495份(93.40%)。样本分布情况为:男生151人(30.50%),女生344人(69.50%);本科生402人(81.21%),研究生93人(18.79%);文科155人(31.31%),理工科230人(46.46%),艺体科110人(22.22%);农村生源276人(55.76%),城镇生源219人(44.24%)。

  1.2方法

  1.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20]采用李同归和加藤和生修订的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问卷含36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与亲密关系人相处的经历进行7点评定(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包含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维度,本研究仅采用依恋回避维度,其Cronbach’sα系数为0.740。

  1.2.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21]采用Dahl-em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考察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外部的社会支持,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共12个条目。量表采用7级计分(1=极不同意,7=极同意),项目累加求总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感知的社会支持越强。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0。

  1.2.3心理弹性量表(CD-RISC)[22]采用于肖楠、张建新等人修订的Connor-Daviidson心理弹性中文版量表,该修订版共25个条目,含3个维度,分别为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用于测量个体在消极环境中的抗压及复原能力,量表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1=从来不,5=一直如此)。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8。

  1.2.4习得性无助感量表(LHS)[23]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由武晓艳等编制,量表包含1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2个维度,为无助感和孤独感,总分越高表明个体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越强烈。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5。

  1.2.5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运用Harman单因素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习得性无助感4项得分全部放入同一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检验未旋转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2个,第一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24.23%,远远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24]。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采用MPLUS7.4统计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效应。

  2结果

  2.1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的相关

  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均呈现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见表1。2.2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3年创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帮助广大医务人员、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论著、综述与讲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研究、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变态心理研究、性心理研究、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采用回归分析中的分层方式探讨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习得性无助感的预测作用。由表2可知,依恋回避对习得性无助感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将领悟社会支持放入回归方程,依恋回避对习得性无助感预测作用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对习得性无助感预测作用显著,△R2=0.021;将心理弹性也放入回归方程,领悟社会支持对习得性无助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依恋回避、心理弹性对习得性无助感预测作用显著,△R2=0.012。表明依恋回避可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依次间接预测习得性无助感。

  由于依恋回避为单维结构,为了使模型更为拟合,结合前人研究,采用因子负荷平衡法对项目进行打包[25],将依恋回避分为3个维度(依恋回避1、依恋回避2、依恋回避3)。采用Mplus7.4对以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依恋回避为自变量,习得性无助感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多重中介模型拟合结果为χ2=167.66,df=38,χ2/df=4.41,RMSEA=0.083,CFI=0.960,TLI=0.942,SRMR=0.033。检验结果发现,模型中各项拟合指数较理想,可以接受,见图1。

  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分别计算99%的置信区间,结果如表3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分别单独作为中介变量时,路径系数置信区间均包括0,表明这两个中介路径的间接效应均不显著。而二者共同作为中介变量时,路径系数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本条中介路径的间接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07,占总效应(直接效应为0.182)的27.78%,即“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到显著链式中介作用。

  3讨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依恋回避与社交习得性无助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依恋回避对社交习得性无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依恋理论认为成人依恋是一种相较稳定的特质状态,是早期依恋的延伸,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会产生影响。而依恋回避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采取回避态度的倾向,高依恋回避者对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会采取回避态度,不相信他人,不愿暴露自己真实想法[26];只有他人对高依恋回避者展示好感,表现自己的可信任性,高依恋回避者才可能会接受对方信号,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交往初期处于被动状态,相处过程中对于他人的过度热情会表现出逃避或视而不见。每个人都希望能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依恋回避者也不例外,但建立与维系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困难重重,超出自身控制范围[27],最终结果与预期的偏差会使他们怀疑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解决与他人在实际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多次社交的失败,会导致在面对他人的热情或信赖时产生恐惧,无所适从,害怕与人交往[28]。依恋回避个体过去的创伤性体验较难修复,人际交往经历的固化,使其倾向于维持回避态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之间不存在领悟社会支持或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依恋回避者的积极自我—消极他人模型的固化,认为自己可靠,他人不值得信赖,即使个体可以感受到周围人给予的支持,也会选择不接受、不领悟,久而久之,感受社会支持的能力就会产生适应性,不再敏感,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之间也就缺少了原本的作用。高依恋回避者相信自己,对自己应对失败的能力采取认可态度,但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多次失败结果的叠加,达到心理弹性水平的极限后无疑会产生无助,抑郁感增强。希虽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行为上却拒绝,内心的矛盾,使高依恋回避者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对事情专注度下降,走进失败怪圈。所以依恋回避水平高,并不一定心理弹性水平就越高,即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间心理弹性并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此外,本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在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差异,依恋回避水平越高,相对较少领悟到社会的支持,对他人评价低,缺乏信任,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回避人际交往,由于本身内在的拒绝他们所能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也就很少[29-30]。高依恋回避者内心希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不去感受外界的支持,认为自己可以一人独立承担与面对,在行为上拒绝亲密。与低依恋回避者相反,由于心理长期冲突矛盾,难以对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完成任务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很小,更容易产生失败,以致对自身的认识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很难形成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习得性无助是长期经历失败,产生的无助感与绝望感,感知被他人排斥或拒绝时会引发消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信号刺激去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但多次的失败体验使他们认为自己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对自我产生怀疑与不确定,因此心理弹性低者更易感到无助,长期的无助将导致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论文作者:康宁赵富才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