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由于佛教和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下面文章就针对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影响展开研究,提出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升了茶的品质,发明了茶道,丰富了茶的内容,可以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茶

  由于佛教和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下面文章就针对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影响展开研究,提出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升了茶的品质,发明了茶道,丰富了茶的内容,可以佛教文化对于茶文化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佛教文化,茶禅一味,精神文明建设

茶业通报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早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對茶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教义,讲究不饮酒,非时食,戒荤食素。僧徒们更是要常常长时间地坐禅,难免困乏疲倦。而茶叶可以使人振奋精神,驱除困乏疲劳,还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饮茶自然而然就成了僧侣们的生活习惯。在长时间的饮茶过程中,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寺院种茶提高了茶品质。佛教寺院提倡饮茶,也有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耕思想。自古就有“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佛教寺院大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环境清新又远离世俗,良好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养料和屏障。

  因此,我国众多的名茶大部分产自寺院。[1]如武夷山茶,四川蒙山茶,江苏的水月茶,浙江惠明寺的惠明茶,黄山的云雾茶以及大理的威通茶,都是现代名茶的前身。佛教在长期种植和饮茶的过程中,也创新了栽培和培制茶叶的技术,如唐朝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通过炒焙的工艺处理,满室生香,这种“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古时候的僧人不仅有一定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土地来种茶。在他们充足的闲暇时间里,研究茶和茶文化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因此,古代的寺庙是研究制茶技术和发展茶文化的摇篮。

  僧侶们以茶著诗,以茶写词,以茶作画,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寺院设立茶堂用来辩论佛理招待过往的施主,设立茶鼓用来召集僧人饮茶,设立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的方法并施惠茶水,有时也会举行茶宴进行斗茶活动,甚至还发明了“点茶法”。拿宋朝做例子,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相比较,宋朝的文人尤其热衷于斗茶,他们将对茶的热爱和对茶艺的追求融入到到斗茶中去,几乎每日必斗茶,茶技发展到一个极高的境界,茶的艺术美也随之产生。

  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烹茶游戏,技巧性很强,这种游戏是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2]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荷百戏’。”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分茶”的创造,则与僧侣息息相关。[3]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祐四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闻,便点茶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苏东坡惊叹于谦师的点茶技术,专门为其作诗一首,记载这件以茶会友的趣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4]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用诗词对他的茶艺加以赞誉,[5]如北宋史学家刘攽曾写有诗句:“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这是很妙的概括。后来,根据这句诗,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佛教精神融合产生了茶道。同时,茶道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佛教的斗茶,饮茶等活动。佛教讲究随缘,生活态度就像水一样可载高,可盛低,表面上可以包容污浊,其实内心是洁净的。在学禅的人眼中,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世界在不停地变换着,一年四季的变换,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等,只有茶永远是生机盎然的绿,只要进入其中,就能在一芽一叶中看到生命的方向,懂得当下。茶道,这个名词在中国是由僧侣首次提出来的,其将饮茶提升到了精神高度的层面,而并非简单的,像制茶技术那样浅显的东西。

  一开始,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侧重点就不大相同,前者强调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后者则更侧重于苦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主要在民间为老百姓所用,但是南北朝时却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用来禁锢平民百姓的思想,达到国家安定的目的。佛教的这种功能在以后历朝仍被利用,虽是不怀好意,却也因此使佛教得到了发展。晋朝,佛教与茶文化最先开始有了联系,随着时间推移,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协调性使茶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饮茶的风尚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时至今日,饮茶仍是一种流行风尚。佛教的清净思想以及茶叶生长所需的清静环境,都注定了佛教与茶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通过饮茶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清净的环境,与自然融合,在饮茶中体会到精神开释的畅快自如,享受美妙的韵律。茶不仅仅是茶,喝茶也不仅仅是生理所需,在茶中悟道,在茶中得道,这即是佛与茶的结合。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在唐朝,有赵州古佛之称的从谂禅师,嗜茶如命,就好比现代许多商人爱财如命一样,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用茶作机锋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指月录》中有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禅宗认为,平常的小事物中也蕴含着真谛,所谓顿悟,就是在每时每地每物中悟道,就像吃茶去,这句极为普通平凡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而这道理,就需要听话的人细细品味。茶与禅是极其相似的两件事物,茶是简朴的,而禅让人学会简单生活,不去贪图享乐。饮茶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禅提倡让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茶是清新淡雅的,可以让人脑清意爽,就像身处于禅所描绘的佛国美景中。[6]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佛教传播带动了茶叶的外传,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后,中朝两国的禅师开始往来,茶叶也因此走向了世界。渐渐地,茶叶在朝鲜的寺院中兴起,饮茶的习俗通过寺院传播到民间,掀起一股饮茶的浪潮。自汉代茶叶传入日本,到唐宋时期,通过僧侣的传播,饮茶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代时期,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的日本禅师学习中国的制茶技术,还将茶种带回其国内栽种。日本的茶书,《吃茶养生记》,也是日本禅师通过学习引进中国的饮茶文化所积累著成的。而中国著名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也经由禅师走出国门。在引进中国茶技术的同时,日本也对茶文化进行了创新。中国的饮茶礼节在日本发展成“茶道”,都离不开佛教在其中的推动作用。

  总之,佛教在茶道的产生,茶品质的提高,茶内容的丰富,以及茶的外传四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吴骥,刘峰. 漫话武夷山“金佛茶”[J]. 农业考古, 1998(2):303-306.

  [2]沈冬梅. 宋代的茶饮技艺[J]. 中国史研究, 1999(4):103-113.

  [3]王慧英. 浅析茶与佛教文化之渊源[J]. 茶叶, 2012(1):61-62.

  [4]张利平.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J]. 茶业通报, 2003(2):43-44.

  [5]赵朴初. 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J]. 法音, 1987(3):9-17.

  [6]曹工化. “茶禅一味”说献疑[J]. 农业考古, 1991(2):149-149.

  推荐期刊:《茶业通报》是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为中国茶业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一切喜茶、爱茶的茶人服务。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