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饮食文化类论文集合(2篇)

发布时间:2017-04-26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饮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饮食更为重要,论文介绍民间饮食文化在大班幼儿生活的实践,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面是两篇饮食文化类论文范文。

  饮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饮食更为重要,论文介绍民间饮食文化在大班幼儿生活的实践,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面是两篇饮食文化类论文范文。

  民间饮食文化在大班幼儿生活的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幼儿教育开始走出固有的模式,走向了国际化。随着西方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冲击,一方面,我国的幼儿教育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带来了民族意识的淡化,土生土长的幼儿对于家乡的热爱情感正在逐渐消逝,这种家乡文化的流失,无疑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同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而同里的民间饮食文化,更是享誉中外。那么,如何让同里民间饮食文化的课程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从而更好地使幼儿掌握和理解呢?这无疑成为我园幼儿园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所关注的重点。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我们开始以大班生活区作为观察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民间饮食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家乡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民间饮食文化历史

  自古就有吃在同里的说法,为了让大班幼儿更好地了解民间饮食文化,我们首先在各班发放与同里民间饮食文化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征集众多家长和幼儿的意见,共同来制定和选择适宜幼儿操作的民间饮食活动,这一活动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综合考虑大班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制作工序难易等原因,我们选择以同里特产作为切入点,层层深入。通过图文并茂结合实地参观的方式,让幼儿走进同里老百姓的家中,认识形形色色的同里特产。年过花甲的吴老太是土生土长的同里人,当听说我们要来做客时,甚是喜悦。她耐心友善地同幼儿讲解同里民间小吃的由来和典故,原来这些做工传统又不失精致的青团子、袜底酥、酒酿饼、麦芽塌饼等特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寓意。在吴奶奶的热心帮助下,幼儿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同里民间小吃,而且对于家乡饮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找到了“林家铺子”的著名糕点师来讲解酒酿饼的制作流程,让幼儿观看酒酿饼的制作,并尝试在师傅的指导下用酒酿和面粉发酵、烘焙,并包入甜馅,大班幼儿不仅听得津津有味,更乐于亲自参与其中。

  二、合理投放区域游戏材料,培养幼儿自主创新能力

  “生活区”是结合与幼儿生活日常相关的各类元素所开设的区域,而这些颇具当地特色的民间饮食,更是大班幼儿生活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区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和选择,在前期我们使用了一些民间小吃的模型,例如硬纸板结合芝麻制作的“袜底酥”,彩纸包裹泡沫板粘贴的“云片糕”,但这些成品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但容易破损,而且和实物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到大班幼儿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后期我们选用实物来取代模型,豆类、谷类、土产、调料的投放,让大班幼儿对民间饮食的制作充满了期待。例如在青团子的制作中,我们使用了麦草,但之后我们考虑到麦草比较少,而且要去掉硬梗,留叶片,还要放在开水中煮沸,所以选用了绿色蔬菜的汁来进行代替,甚至还可以用抹茶粉,这不仅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幼儿对于生活区民间饮食活动兴趣的增强,原有大班生活区中较小的“制作区”,“买卖区”和“成品区”已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们也逐渐意识到,生活区不仅仅是一小块区域,它可以延伸到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在幼儿园设立了饮食坊,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并学习使用擀面杖、筛子、模具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同时,让幼儿自由分组,并让小组长定期组织成员更新生活区的各类材料,从而确保食材的新鲜性和多样性。

  三、重视操作实践和体验,升华幼儿的家乡情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提倡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袜底酥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让幼儿自己动手用擀面杖来将水油皮按压擀成圆饼状,这个在我们成人眼里很简单的动作,却带给了幼儿很大的困难。有些幼儿操作的时候力气太大,将制作好的水油皮擀破了,有些则擀压的圆饼过厚,导致放入烤箱后有些较薄的圆饼焦了。我们共同探索发现当擀不动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擀开,不要硬擀,翻个面,如果还不行,可以将水油皮折三折,再擀开。最后,我们一起将包好的小球轻轻地搓长,沾上黑色芝麻,再轻轻轻地从中间往两头擀长,那一刻,我们是喜悦的,因为我们终于成功了!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在放入烤箱之前,要在饼上轻划两道,或扎几个眼,这样就不会鼓起来,才真正能让袜底酥仿若“袜底”一般。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操作比之前娴熟多了,他们也逐渐体验到了制作袜底酥的乐趣。

  看着这些香喷喷、金灿灿的袜底酥,幼儿的脸上都带着甜甜的笑容和满满的成就感。我们邀请了家长进入生活区,共同观摩幼儿制作民间小吃,品尝这些松脆可口、咸中带甜的袜底酥,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表现都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们又在大班幼儿生活区开设了状元蹄的制作、冬酿酒的酿造等一系列活动。大班幼儿从最初对于同里民间饮食文化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每个幼儿在了解的基础上,都能积极动手参与其中,他们获得了初步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对于家庭的依赖,还有对于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在生活区的民间小吃制作活动中,有孩子说:“老师,这个真的很难做,可我现在觉得做同里人真好,有这么多的好吃的。”幼儿天真的话语,常常会无形打动着我们的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将民间饮食文化融入大班幼儿生活区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去传承这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让民间饮食文化走出家乡,走向世界。

  作者:严秋辰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主要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更强调思维层面的综合性,而西方人更偏重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以分析的眼光,审视社会和生活。故而,中西方无论是营养口味、烹饪技术,还是餐桌礼仪、用餐工具等,都存在差异,各具特色。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饮食文

  饮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极具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普遍,饮食文化也跳脱了厨房和餐桌的限制,成为关乎社会、经济、政治、伦理、艺术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强。本文立足于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对立,也极为矛盾。东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兼备,只是因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各有侧重。纵观西方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国饮食则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营养与美味,各有侧重

  理性思维层面下,西方人更讲求饮食的科学性及合理搭配,其饮食文化普遍基于营养的科学论证形成。其通过饮食搭配,实现营养的均衡。他们更善于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食物配给。他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当他们食用牛奶、面包、香肠、蔬菜时,普遍关注食物的脂肪、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是否能够对这些营养进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无副作用等。相较于营养,中国饮食更讲求美味。无论是食物的原材料、调料,还是菜品、做法等,都极为丰富。例如,中国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这些烹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够健康。但是,因为对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国饮食更具艺术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饪过程的规范性和随意性

  西方人的饮食,讲求科学和营养,其烹调过程极为规范、考究。食物烹调过程中,主料和调料的应用都非常精确,而烹饪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而中国饮食则极具感性特征,无论是食物的搭配,还是调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随意,富有创造性。在中国,川菜、粤菜、东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种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会因厨师的习惯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厨师,也会因季节、场合、用餐人特点、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对烹饪过程和材料搭配等进行调整。而中国厨师也会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给予自身充分的发挥空间,这并不会受到食客的抗议。因为中国人对饮食的评判极为宽容和随意,受个体喜好的影响[1]。

  二、综合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区别在于前者讲求整体性,后者讲求个体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更倾向于依从整体,对事物的特性进行观察。而西方人更侧重于分析性思维的应用,注重个体特性。因思维层面的差异性,使中西方饮食文化,无论是味道搭配,还是餐具选择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饪和食用,更讲求整体性;西餐则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国饮食以味道著称,中国人追求味觉层面的享受,自内向外,进行整体性调和。具体实施方法是食物经加热和烹饪之后,本来的味道、加热之后的熟味、添加调料和辅料之后的调和之味进行融合,互为补充和渗透,实现味道在食物内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则比较简单,其很少将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而是侧重于对食物搭配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过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实施方法是对各种食物和配料分开烹调,然后在餐盘中予以搭配。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点,互不干扰,味在其外。多是将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调味的酱汁。以法式羊排为例,一边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边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对比鲜明,味道各有不同。其显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维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必备元素。它看似简单,却具备夹、拨、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极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务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功能比较多,可用以对牛羊肉进行宰杀、解剖和切割,食物烧熟之后,兼做餐具。与繁杂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简单、大方,体现出了“以和为贵”和“综合统揽”的独特韵味。依靠一双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便能够尝遍各类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过程中,极为具体,各类菜品所应用到的餐具也极为讲究。例如,吃肉时,所用的刀叉略宽,吃凉菜所用的刀叉细长。倘若刀叉横放,表示其是为饭后点心准备的。西方饮食过程中,刀叉类目很多,使用不当,会显得极为失礼。中国饮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满汉全席,一双筷子便可解决。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国人讲求综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维习惯[2]。

  (三)分餐制和会餐制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分餐制和会餐制。中国宣扬的是会餐制饮食文化,无关乎人数的多少及何种目的。进餐者围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汉民族的大团圆文化。在这样的饮食氛围中,人们相互敬酒、让菜、劝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礼让等,一脉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与西方人讲求的个体性思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西方,无论家庭聚餐,还是宾客宴请,都采用该种方法。用餐者依据自己的个体喜好,进行菜品选择。上菜之后,每个的面前摆放一个属于自己的盘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据喜好,随意添加调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换第二道。该种饮食方式,干净卫生,但是过于冷清,没有营造出一种温馨欢乐的饮食氛围。当前,西方自助餐,也是变相的分餐制,有助于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讲求的是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该种饮食方式,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个性的民族特点相一致。

  (四)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餐桌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人喜静,中国人喜动。中国人将饮食作为人生一大乐事,讲求排场、热闹和气氛等。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劝酒、让菜,滔滔不绝,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这样的餐饮氛围,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和好客,而食客的开心和欢快也是源于内心的。该种“闹”的氛围,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温暖、团圆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较安静,与他们所秉承的文化礼仪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他们在餐桌上安静的吃自己的盘中餐,无论是喝汤,还是吃菜,都不会发出过大的响声,均细嚼慢咽。进餐过程中,与左右的客人进行交谈,但是也要兼顾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声音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小,要确保对方能够听见。咀嚼食物过程中,禁止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同于中国的一团和气,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立性很强。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内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帮助人们对西方风俗文化特性具备全面的认知,并对自我饮食文化特性进行总结,汲取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优质特性,用以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发展[3]。饮食是对社会和文化转变最直观的体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各种口味的认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饮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且具备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其思维模式,它不会随着历史的沿袭而发生改变。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最终创造出相辅相成,互为合作的文化精神,实现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明显。中西方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交际需求等,决定了它们的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偏重于理性思维,前者讲求美味,烹饪过程随意,而后者则更注重营养的搭配,烹饪过程极为规范。中国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是综合性思维模式,西方饮食文化则是对分析性思维模式的彰显,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卜佳.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5):50-51.

  [2]戴跃侬,陆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跨文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06):77-81.

  [3]马瑾.中西方饮食差异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外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77-380.

  作者:朱淑婷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推荐阅读:《长江论坛》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重点研究长江流域、武汉与中部的战略发展问题,密切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宣传国际国内的创造性成果。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