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环境工程论文中国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I 现代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7-01-22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为改进、完善对中国现代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理解,利用 2300 个国家级气象站网观测资料,更新分析了全

  摘要:为改进、完善对中国现代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理解,利用 2300 个国家级气象站网观测资料,更新分析了全

  国 1956—2013 年基本降水指标的趋势变化特征。主要结果:①全国平均年和季节降水量、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 现出显著趋势变化,但秋、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别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和上升;②年和夏季降水减少主要发 生在东北中南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长江下游、青藏高原和西北等地区年降水增加较明显;

  ③降水趋势变化的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北方降水减少范围有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向东北和西南扩散趋向,东北 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加范围变小,总体看东部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区域均在萎缩,“南涝北旱”现象趋向缓解;

  ④全国年平均暴雨量、日数呈现出较显著的增加,但暴雨强度没有明显变化,暴雨量和日数增加主要发生在珠江 和东南诸河流域,而海河和西南诸河流域暴雨量、日数和强度呈较明显减少趋势;⑤东部季风区 1 日、连续 3 日

  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 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明显,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弱,极端强降 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出短历时性倾向。

环境工程论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论文,强降水,时空变异;气候变化,中国降水

  大气降水是表征陆地气候干湿程度的重要变量,也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时空变异性的主要 控制因子,在陆地水循环、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5]。因此, 在中国大陆区域水循环、水资源、水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大气降水的时空变异性得 到了充分关注[6-11]。

  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研究方面,最近 20 年特别近 10 余年,已开展了很多 研究,获得了若干新的认识。例如,观测研究发现,近半个世纪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出比较明 显的年代和多年代尺度波动[12-16],降水日数特别是小雨发生频数显著减少[17-20],强降水事件发生 频数在多数地区出现一定程度增加[21-26];尽管全国降水总体上看趋势变化不明显,但空间差异显 著,东北中南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降水减少,而东南沿海、长江下游以及青藏高原、西北 地区降水增加[27-31];全国多数区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中东部大范围地区 秋季降水量则显著减少[25,29-33];从更长观测记录和代用资料序列研究看,大部分地区最近几十年的 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似乎仍处于正常波动范围之内[34-36],但西部个别区域表现出一定程度异常 [34,37-39];对于年代到多年代降水波动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和海洋-大气的耦合模态变异以及东亚 季风系统变异有关[40-42];而对部分地区降水长期趋势变化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全球气候变 暖有一定联系[43-44],但总体上看目前还没有共识性结论。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不仅有助于对中国和东亚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GYHY201206012)

  作者简介:任国玉(1958-),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方面研究。E-mail:guoyoo@cma.gov.cn

  了解,而且为全国和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 学依据。

  但是,早先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就现代降水变化的观测研究来看,这些包括:①针对近几 十年的分析,观测资料分布密度还较稀疏,资料空间覆盖度和代表性尚需提高;②对降水长期变 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进规律分析不足;③用于研究的降水观测资料系统偏差未做评价 和订正。

  本文采用更新到 2013 年的中国大陆地区 2300 多个地面观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对全国和主要 流域近现代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加强了对近几十年降水变化趋势及 其空间分布型随时间演进规律的分析。本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将有助于更新、加深对中国现代大气降水变化规律的认识。

  1. 资料、分区和方法

  1.1 资料

  采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高密度降水资料。这套资料来自经过多重质量 控制和初步均一化处理,但尚未进行雨量计“低捕获”影响误差订正。由于站点分布在 1955 年以前

  比较稀疏,同时为了与第二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使用的起讫时间一致,研究时段定为 1956—2013 年。降水的空间变异性很高,站点分布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45]。因此,对站点资 料的长度和完整性作如下规定:研究时段的资料长度≥30 年,且气候参考期(1981—2010 年)内 至少有 25 年有效记录。最终选用 2325 个站相对完整观测资料序列用于统计分析。全国十大流域

  的划分采用第二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推荐的方案。近 60 年气象站点分布情况以及十大流域界线 和名称见文献[46]。

  按照地面气候资料统计整编方法,降水日数是指 24 h 内累计降水量达到或超过 0.1mm 的天数; 小雨、中雨和大雨日数分别是指 24 h 内累计降水量在 0.1~10.0mm、10.0~25.0mm 和 25.0~50.0mm 的天数;暴雨日数是指 24 h 内累计降水量达到或超过 50.0mm 的天数。各级别降水量是指本级降水日中降水量的累计值,而降水强度则为本级降水量累计值与降水日数的比值。

  1.2 方法

  除降水量外,还使用了降水量距平、距平百分率和标准化距平等指标。降水量距平是相对整 个分析时期(1956—2013 年)平均值的差值;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降水量距平与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比值;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则是降水量距平与序列标准差的比值。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标准化距 平值均为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同时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尺度降水变化的时空规律性。

  为避免站点分布不均和观测资料缺失对大尺度平均降水变化分析造成的影响,采用网格化和 面积加权平均方法[47]计算全国近 60 年各类降水指标的平均序列。即取 2º×2º 的经纬度网格,逐年 计算单站降水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网格值,然后使用面积加权方法计算所有网格的平均值,得到区域平均序列。无资料网格不参与计算。1 日、连续 3 日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全国平均序列的 计算也是先统计各站点和网格值,再求全国平均。十大流域的平均序列,利用站点值直接算术平 均获得。

  为描述长期变化特征,分别对长序列逐年降水指标值进行 9 年滑动平均处理和线性趋势拟合。

  此外,计算分析了 40 年滑动趋势时间序列,以及具有同一起始年、不同终止年的降水量线性趋势 特定等值线空间分布范围,以表现相当于不同研究阶段所揭示出的降水线性变化趋势差异。采用 Mann-Kendall 方法[48]检验单站和区域平均降水指标序列线性趋势的显著性。

  采用气象季节划分方法,即 12 月至翌年 2 月为冬季,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

  2. 降水长期变化

  1956—2013 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呈现较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演进的 3 个地带(图 1(a)、 图 1(b)):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稳定或增加,增加速率一般为 0~5%/10a,鄱阳湖流域 以及从长江三角洲到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沿岸地带增加较明显;从东北西南部,经华北平原和黄 土高原、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年降水量减少,减少速率一般为-1%~-5%/10a,减少最明显的区 域包括科尔沁沙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西北地区 和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增加,增加速率一般达 2%~10%/10a,其中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天 山和准格尔盆地相对增加趋势最明显。同截止到 2004 年的分析结果比较[12,49],青藏高原和西北干 燥区的降水量增加范围、程度改变不大,但西南地区和黄土高原西部的降水量减少趋势变得更为 突出,并同原来华北和东北的变干区连成明显的“干化”带,北方降水减少区向西扩展,南方则 向东扩展,挤压了原来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降水增加区域范围,导致沿海岸区出现较明显的雨量相对增加带。

  Fig. 1 Linear trends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over 1956—2013

  从各大流域平均来看(表 1),并参照先前分析结果[12,49],1956—2013 年北方各大河流域年 降水量仍维持着减少趋势,海河流域下降趋势明显,但所有下降趋势统计上均不再显著;长江流 域年降水量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西南诸河流域的减少很显著,通过了 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西北诸河流域降水量的增加变得也很显著。所有流域平均的降水日数均呈十分显著减少趋势。除东北和华北的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外,所有其他大河流域平均的日降水强度均呈明 显增加趋势。

  表 1 1956—2013 年中国十大流域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线性趋势

  Table 1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number of precipitation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ver 1956—2013 for the ten large river basins of mainland China

  流域降雨量(mm/10a)降雨日数(d/10a)降雨强度(mm/d/10a)

  松花江-3.53-2.03**0.04

  辽河-7.82-2.70**0.12

  海河 -14.51 -2.94** 0.09

  黄河-7.36-2.72**0.10**

  淮河-9.47-5.28**0.31**

  长江-3.02-5.85**0.25**

  东南诸河19.06-6.86**0.45**

  珠江6.82-5.13**0.33**

  西南诸河

  西北诸河-30.46**

  6.27**-11.85**

  0.840.23**

  0.07**

  全国 -0.39 -3.17** 0.17**

  注:* 表示通过 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 表示通过 0.01 显著性水平检验。

  由于中国降水量空间差异很大,采用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或降水量标准化距平指标描 述全国总体降水变化趋势,均存在一定缺陷,前者不适当地夸大了东部降水丰沛区域降水量变化的贡献,而后者则不适当地夸大了西部干燥地区降水量趋势变化的影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指 标,1956 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均不很明显,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标准化距平值序列表明了微弱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值则表现出很弱的下降趋势(图 2(a)—图 2(c))。全 国平均降水日数存在十分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达到 3.2d/10a(图 2(e));由于降水日数的显著下降,全国平均日降水强度出现非常显著上升趋势(图 2(d)),整个时段上升速率达到 0.17mm/(d·10a)。

  粗实线为 9 年滑动平均值;虚线为线性趋势

  图 2 1956—2013 年中国降水逐年值和线性趋势

  Fig. 2 Changes in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6—2013

  中国地区降水日数显著下降现象已有很多报道[17,19,23]。先前的研究[17-18,50]表明,中国降水日数 明显减少,以及由此造成的日降水强度普遍增加,主要是由小雨频率剧烈下降造成的,中雨以上级别降水频率和强度长期变化总体上看并不明显。因此,这里给出的所有级别降水平均日降水强 度显著上升现象,还需要慎重对待。

  为了解不同时段各降水要素变化趋势的差异,计算分析了 1956—2013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 距平百分率、标准化距平、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 40 年滑动趋势变化(图 3)。年降水量的上升趋 势主要发生在整个时段的早中期。2002 年以前,全国年降水量的 40 年线性趋势值逐年增长,此后 明显回落,至 2007 年开始出现负值,但最近 2 个 40 年趋势又有所回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

  标准化距平滑动趋势始终为正值,说明在任何 40 年内全国平均降水相对指标都呈现增加趋势,但

  增加的速率在 2002 年之前较大,2007 年之后减缓,最近 2 年又出现明显回升。全国平均降水日数 最明显的下降发生在 2008 年之前,此后趋势值有所回升,但仍维持较强负趋势(图 3(e));全国平均日降水强度的趋势始终为正值,但 20 世纪末以来上升趋势呈现一定程度减弱。

  图 3 1956—2013 年中国降水相关指标 40 年滑动趋势

  Fig.3 Curves of 40-year moving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6—2013

  以自 1956 年到任何年的不定时长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趋势看,亦可了解降水量增加或减少趋

  势的主要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图 4、图 5 分别表示 1956 年至不同截止年份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趋势特征等值线(-2.5%/10a 和+2.5%/10a)包裹范围变化情况。截止 20 世纪 90 年代,“干化”区

  域集中在北方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至 1999 年,主要“干化”区开始

  出现向东北和西南拉伸趋势,与原四川盆地的零星分布区连接起来;截止 2004 年,主要“干化” 区进一步向东北延伸,同时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由集中连片向分散分布的演化趋势,1956—1999 年在西南方向的连片分布带也出现间断;截止 2009 年,“干化”范围进一步向东北方向扩张,东

  北南部出现明显“干化”区;截止到 2013 年,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干化”区强烈萎缩,仅残 留局部较强负降水趋势“干岛”,东北南部的“干化”现象也得到明显缓解,仅西南地区气候变干 范围有向云贵高原东部伸展的倾向(图 4)。

  Fig. 4 Changes in areas surrounded by specific isolines (-2.5%/10a) of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从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趋势+2.5%/10a 等值线包裹范围的变化看,随着截止年推移,包括西北 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区“湿化”区域总体上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由分散向集中连片分布的倾向,表明西部“湿化”过程基本稳定,或略有加强;但是,东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的“湿化” 区域面积却经历了由大到小,以致目前几近消失的过程,说明这两个地区气候有由偏湿向正常或偏干方向演化的趋势。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降水较明显增加的区域出现在 2004 年之前,此后主要 由于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和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减少,东部整体上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现增加的区域范围也不断萎缩(图 5)。

  Fig. 5 Changes in areas surrounded by specific isolines (+2.5%/10a) of linear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61—2013 年,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的区域性分异现象相当突出(图 6)。春季,两 个增加区域和一个减少区域分布特征鲜明。一个增加区域是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中西部,相对增加速率很大,一般达到 5%/10a 以上;另一个是东北全部、内蒙古中东部和华北平原, 增加速率多在 2%~10%/10a;减少区域从阿拉善高原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包括黄土高原大部、秦岭

  —淮河一带及其以南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大部分地区,减少速率一般为-1%~-5%/10a,但华南沿海地 区一般略有增加,海南岛和珠江三角洲的增加令人瞩目。全国平均春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没有明显变化,年代际波动也很弱,呈微弱上升趋势(图 7)。

  图 6 1961—2013 年中国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趋势分布(单位:%/10a)

  Fig. 6 Linear trend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趋势也呈现“两增一减”区域分异特征,但增加区域一个在西北地 区、青藏高原西北和东北北部的内陆非季风地带,增加速率在 2%~10%/10a,另一个在秦岭—淮河 及其以南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和东南诸河流域,增加速率为 1%~5%/10a,其中沿岸地带的 增加较突出,一些地点达到 5%~10%/10a;减少区域出现在从东北西南部经内蒙古中部、华北大部、 黄土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宽阔地带,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减少地带分布大体一致, 环渤海的京津唐地区减少速率最明显,可达-5%/10a(图 6)。全国平均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没 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 20 世纪 90 年代的相对多雨特征比较明显,1998 年是整个分 析时期降水最多的一年(图 7)。

  秋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呈现独特的“一增一减”型分布,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增加,除华北北部和海南岛等局部地区以外,东部大范围夏季风影响区域降水减少,黄土高原西部、长江中 下游、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等秋雨偏多区域减少速率可达-5%~-10%/10a。华北北部十分独特, 表现出较明显的秋季降水增加,而且和该区夏季降水减少形成对照(图 6)。全国平均秋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反映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减少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最后几年有所 回升(图 7)。

  冬季,除环渤海的东北南部和华北平原,以及云贵高原等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东北中北部、西北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增加速 率达到 5%~10%/10a。东北南部和华北平原冬季降水量减少较明显,中心区域达到-5%~-10%/10a,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现增加的总体情景下显得很特殊(图 6)。全国平均冬季降水量距平百 分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增加主要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图 7)。

  可见,1956 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季节性降水变化展示了不同的组合特征。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以及东北北部和海南岛,四季降水均呈较明显上升趋势,为全年变湿型区域;东北中北部春、 冬季降水增加,夏、秋季减少,为冬春变湿、夏秋变干型区域;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一般春、秋季降水增加,夏、冬季减少,成为春秋变湿、冬夏变干型区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大部到云 贵高原中东部,冬季降水增加或变化不大,春、夏、秋季减少,为冬季变湿、春夏秋变干型区域; 中国其他广大地区,包括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减少,属于冬夏变湿、春秋变干区域。

  粗实线是 9 年滑动平均值;虚线代表线性趋势

  图 7 1956—2013 年中国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逐年值和线性趋势

  Fig. 7 Changes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percentage anomali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值得注意的是,近地面风速已成为影响中国降水观测准确性的主要因子[51-52]。大量观测分析 证实,过去几十年中国近地面平均风速已经显著减弱[12,53]。气象站周边地区近地面风速变弱,很 可能已致使雨量计捕获率上升,在降水观测资料中产生一定的系统偏差[54-55]。由于风速对捕获率 的影响在冬季降雪和夏季阵性降水情况下更为明显,中国冬季大范围降水量增加以及夏季暴雨增

  加现象可能包含资料系统偏差的影响,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3. 极端强降水变化

  暴雨主要出现在季风区域的夏半年,其非季风区仅偶尔发生。单站趋势计算作如下规定:如 果标准气候期内未出现过暴雨,则该测站不参与暴雨变化趋势计算。从 1956—2013 年暴雨降水量 长期变化趋势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大多数站点表现出较显著的上升,其中长江中下游流 域上升更加明显(图 8);北方大部分特别是黄土高原东部和华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 高原东部,多数站点暴雨量显著下降。东北地区暴雨量变化不明显,北部呈增加站点较多,而中 南部呈减少的站点比例略高。

  (a)暴雨降水量(b)暴雨日数(c)暴雨强度

  Fig. 8 Linear trends of accumulated amount, days and intensity of annual rainstorm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从全国范围看,暴雨量呈增加的站点数是 732 个,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62.5%,其中通过显 著性检验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4.1 %;减少的站点数为 439 个,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37.5 %,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1.9 %(表 2)。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 呈显著增加的站点数量及比例有所下降,而呈显著减少的站点数量及比例有所抬升。暴雨日数呈增加的站点数为 708 个,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60.7%,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 比例为 3.3%;减少的站点数为 459 个,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39.3%,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 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为 2.2%(表 2)。

  表 2 全国暴雨降水量呈增加(显著增加)和减少(显著减少)的站点数量及其相对比例

  趋势

  站数暴雨量

  比例/%

  站数暴雨日数

  比例/%

  站数暴雨强度

  比例/%

  增加732 62.5708 60.7673 57.6

  减少439 37.5459 39.3496 42.4

  显著增加48 4.139 3.344 3.8

  显著减少22 1.926 2.219 1.6

  Table 2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in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nd de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annual rainstorms and their percentages

  注:显著增加(减少)是指通过了 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对十大流域平均暴雨变化的分析发现,不同流域之间年暴雨量、暴雨日数和强度的变化有非 常大的差异。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年暴雨日数和强度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导致暴雨量的显著增加,线性趋势均超过 13mm/10a;长江流域暴雨强度的上升迅速,接近 0.9mm/(d·10a),暴雨 量也有较明显增加;西南诸河和海河流域暴雨强度和暴雨日数均有下降,年暴雨量则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表 3)。

  注:* 表示通过 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 表示通过 0.01 显著性水平检验。

  1956—2013 年,全国平均年暴雨量呈现较显著增加趋势,通过了 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图 9, 表 3),增加速率为 3.18mm/10a。1980 年之前年暴雨量变化不大,此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快速增 加,2000 年以来暴雨量略有减少(图 9)。全国平均年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和年代特征同年暴雨 量十分接近,总体也呈现显著增加,增加速率达 0.03d/10a,通过了 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暴雨强度尽管也表现出一定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增加速率为 0.11mm/(d·10a)(图 9, 表 3)。

  Fig. 9 Changes in country-averaged accumulated amount , number of days and intensity of annual rainstorm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1956—2013 年,中国 1 日、连续 3 日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的变化也展示了较大的区域差异 性(图 10)。增加较明显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而减少较明显的站点则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北南部和西南地区,连续 3 日、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显著减少的台站和范围 有不断增加倾向,特别是从华北平原经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一带,增加更为普遍。从全国范围看, 1 日、连续 3 日、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的站点数分别为 743 个、682 个和 645 个,占全部站 点数比例分别为 59.2%、54.4%和 51.5%,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分别为 5.1 %、4.2%和 3.7%;减少的站点数分别为 512 个、571 个和 608 个,占全部站点数比例分别为 40.8 %、

  45.6%和 48.5%,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数占全部站点数比例分别为 1.2 %、2.5%和 2.8%(表

  4)。

  因此,近几十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出短历时性倾向,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趋于增加的站点数比例随着持续天数增加而下降;这也说明,中国部分台站强降水事件

  频率以及降水量增加可能主要是短历时(1 日)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造成的,另一些台站强降水事 件频率以及降水量下降可能和连续多日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相对减少有关。

  (a)1 日最大降水量(b)连续 3 日最大降水量(c)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

  图 10 1956—2013 年中国年年 1 日、连续 3 日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线性趋势空间分布(单位:mm/10a)

  Fig. 10 Linear trends of maximum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one day , continuous three days and continuous five day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表 4 1956—2013 年全国 1 日、连续 3 日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显著增加)和减少(显著减少)的站点数量及其相对比例

  Table 4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in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nd decreasing trends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f maximum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one day, continuous three days and continuous five days, and their percentages in

  mainland China, 1956—2013

  1 日 连续 3 日 连续 5 日

  站数 比例(%) 站数 比例(%) 站数 比例(%)

  增加 743 59.2 682 54.4 645 51.5

  减少 512 40.8 571 45.6 608 48.5

  显著增加 64 5.1 53 4.2 46 3.7

  显著减少 15 1.2 31 2.5 35 2.8

  注:显著增加(减少)是指通过了 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

  全国平均 1 日、连续 3 日和连续 5 日最大降水量都呈现出一定程度增加趋势,但 1 日最大降 水量增加趋势相对略明显(图 11)。由于较大的年际波动,所有增加趋势均未通过 0.05 显著性检 验。3 个指标的增加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后,从 1980 年到 1998 年持续近 20 年呈现不 断上升趋势,1999 年到 2004 年曾有短暂回落,此后再度上升。

  推荐阅读:《北京园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