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农业建设的种植业结构新方案

发布时间:2015-09-17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当前农村种植管理的机构是什么形式的呢?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呢?在种植业结构的新应用技巧上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农业管理上有何新的影响及意义呢?本文选自: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月刊)创刊于1972年,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

  当前农村种植管理的机构是什么形式的呢?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呢?在种植业结构的新应用技巧上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农业管理上有何新的影响及意义呢?本文选自:《河南农业科学》,《河南农业科学》(月刊)创刊于1972年,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还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相当多的文章被英国CAB、美国AGRIS收录。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突出的是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既要有耕地开发的“综合”,又要重视建设农田系统的生态屏障和释放土地生产潜力的科技投入,还要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项目的科技水平,广泛采用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农村种植,种植业结构,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面临着战略性调整。为保证调整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对作为基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调整的内涵是变革,是飞跃,目的是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寻求更快、更好发展之时,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伴随着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已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表面上看,这一矛盾的出现是农产品种多种少的问题,但进一步分析,这是我国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种植观念、种植技术与市场脱节而致。因此,要寻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变革,实现观念上的新飞跃。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树立全新的种植观念、变革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品质优质化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是一次变革和飞跃的过程。

  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种植业是一个直接依附于自然资源而生存和发展的产业,过去迫于生存压力,部分地方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地减缩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弱化了发展后劲。结构调整,应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利用资源,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看,必须做到:一是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宏观上均要争取最大化。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地适作,合理布局。三是渐变原则。整体上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四是配套调整、协调发展原则。

  调整的内容包括数量、质量、结构、技术全方位的调整。结构调整,不是某一单一内容的变动,而是一次从数量到质量、从结构到布局、从种植技术到政策目标的全方位调整。具体包括:一是目标调整。变增总量的单一目标为保供、提质、增效、增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复合目标。二是布局调整。从全局利益出发,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既要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搞出特色,又要防止畸形发展。三是时空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时差和错季栽培,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四是作物调整。要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需要,改变作物单一化、趋同化的结构现状,实现作物种类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尤其要突出发展专(专用作物)、名、特、稀、优、新作物,形成基地化生产。五是技术调整。在推广增产技术、常规技术、单项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提质技术,增值、降耗、增效技术,节地、节水、节物、节能、节劳技术,高新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开展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推进种植业向现代化发展。六是政策调整。主要是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注意刺激流通、转化、加工的发展,调动农民、科技人员、流通、营销、加工等方面的积极性。

  调整的前提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贯方针。一方面,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无论是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面实现小康,还是满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肉、蛋、奶、水产品需求增长的需要,都离不开粮食的有效供应;另一方面,在人口日益增多,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保证粮食有效供给的难度不断增大,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只有粮食供给达到与需求基本平衡,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调整才能成为可能。

  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村经济的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主体,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主体。结构调整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特别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何时种,都应当由农民遵照市场规律自行决定。从当前结构调整实践看,广大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认识较深,参与调整的热情和积极性较高。但要将农民对结构调整的热情和积极性变为丰厚的农业成果,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高素质的农民是不可能的。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现代新型农民。

  调整的载体是农业的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种植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过程。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质量,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目的的最终实现,必须借助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只有农业综合开发搞好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才有承载体。

  调整的导向是市场。生产出的农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价格销售出去,生产活动有利可图,是农民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最直接动力,也是这次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当前条件下,农产品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程度实现其价值的关键因素是市场,是市场需求。因此,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发展什么,发展多少,都必须面向市场,做到“生产围绕市场转,结构随着市场调”。

  调整的催化剂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长期以来,农村种植业一直是一个比较效益低的产业,“种田不能致富”似乎成一个客观事实,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实际上,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收入较低除了人均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水平较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现有农产品增值率较低,农业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农产品加工、运输、流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以农副产品为核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其对农产品的巨大吸纳力,带动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的动力是科技。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进步。当前,我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要由过去追求数量向数、质并举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更加需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可以说,科教兴农,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对于缓解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更具有现实深远的重大意义。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