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通过什么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4-08-0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数感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深深影响着未来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并将数学方法加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来进行处理与解释,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

  摘要:数感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深深影响着未来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并将数学方法加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来进行处理与解释,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体验,比较,拓展应用

  数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它指的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建立数感与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符号与运算公式表达现实世界。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数感如何培养,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丰满学生的数感。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 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了,才能彰显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从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在教学中,老师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资源。最有趣的一节课是<<面积单位>> ,学生认识了“1平方厘米”后,我请学生举出身边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平方厘米”时,学生竟然说:“牙齿的面大约1平方厘米”“大拇指手指甲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紧接着学生竞相发言,举出了像田字格、改正纸、小纽扣等十几个例子,学生兴致勃勃的回味着自己的“例证物”,沉浸在成功学习的情感体验中,不仅对面积单位的印象深刻,而且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建立数感。再比如,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可以安排一些可感知的活动,如:1、请用掂量1枚1分硬币、以块小橡皮擦的质量,说说自己的感受,2、找一找生活中长度是1克、1千克的物体,用手掂一掂它们的质量;3、估一估一包味精(或白糖)、5个苹果的质量,再用称测量验证一下你的估计;4、闭眼感受1克、1千克的质量,说说你的想法,5、让学生互相掂量各自带来的物体的质量,猜测物体有多重,然后再用称来验证,6、用适当的质量单位填写:如:一块雪饼1( ) (2)一包方便面100( ) (4)一根火腿肠重250( ) (5)一袋大米25( )。在学生不断的掂量和验证中,学生深刻感知了质量单位表示的量,建立了质量单位的表象。这些对具体数的感知和体验,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多质量单位的理解,为建立数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在充分的动手实践中形成数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构建数的概念,理解计算的意义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感。本人在一年级《10的认识》是这么设计的:首先,通过画10个圆和数10,初步建立10的表象,生成10的几种典型化表象;接着,通过“看2秒猜数”活动,促进表象的内化,丰满10的数感;最后,找找生活中的10,泛化到10个随意物体,认识到任何数量为“10”的物体都可以用“10”来表示。其中,先让学生在原来数数的经验基础上,通过画圆的方式表示出10,让孩子们根据形老认数,丰富量感。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组织孩子们从学具操作起步,让同学们把10根小棒分成2堆,并和同桌交流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中感受2个量的变化关系,接着再脱离具体的物体进行记忆。在这里,如果没有学具的操作或许学生也会记忆,但是这时的记忆就是机械和呆板的,感受不到有序的含义。

  3、在比较与交流中丰富数感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比较大小”“估计”“交流”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现实情境感知数的大小,凭借对数的大小的感受进行估计,用数及相关术语表达和交流。例如,学生在求周长时用面积公式,求面积时用周长公式,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数学的感应慢,对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及推导过程没有完全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对他们有更清晰的认识,我针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设计了对比:1、回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2、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指什么?3、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过程;4、理解、记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在对比中,贾珍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正确应用程度。当学生看到长方形的周长时,头脑里就会浮现出长方形的形状,想到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与计算公式。看到长方形的面积时,就想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在不断的比较与交流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内化了知识,从而使数感不断地得到丰富。

  4、在拓展应用中强化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形与数轴等形式,数形结合,将数量直观化,实现学生的“数学化”理解和思考。一些拓展应用的教学也可以有效强化数感。

  比如,本人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 在学生探索并掌握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获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一个“考眼力”的游戏,考验哪位同学能较快说出长方形的面积。

  1、出示图形1: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

  6厘米

  10厘米

  师:这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生:60平方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图形2: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估一估吗?

  你是怎么想的?

  生1:长还是10厘米,宽是原来的2倍,所以10×(6×2)=120平方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成了2,所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面积也乘2,所以面积是60×2=120平方厘米。

  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接着老师出示电脑验证,确实图形2确实是图形1的2倍。

  3、

  出示图形3: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电脑再次验证。

  4、

  出示图形4:

  师: 再次挑战自己!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考眼力”的环节中,通过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交流,相互启发,不仅加深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而且丰富了数形结合的感知,强化了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个渐进的、沉淀与积累的过程,它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精心选择素材,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数感才能得到润泽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继华.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172-173.

  [2]徐加旺.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9:93.

  [3]刘美珍.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文理导航(下旬),2013,03:36.

  [4]芮乐平.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9:58.

  [5]周凤洁. 让数“生根”——例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人民教育,2013,17:48-50.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