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优质教育的发展意义教育论文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14-04-1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 ?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就其目标而言,优质教学强调指向 “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第三,就其形式而言,优质教学强调内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优质教学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就其时间而言,优质教学着眼终身发展。

  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传统教学强调眼前发展,优质教学则着眼于终身发展。

  第五,就其主体而言,优质教学既关注学生发展,也关注教师发展。

  优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托空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最有智慧和精神含金量 ?什么样的知识设计最合理、最能体现知识的本性和学习的规律,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秉承以下知识观。

  (一)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亦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为此,教学中要强调: (1)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意义。(2)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学科知识产生的过程,把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和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知识观

  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陶行知说得好: “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学科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做为基础。实际上,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为此,要积极把生活和经验引入课堂,促使两种知识和两种经验形成良性循环,防止像杜威所批评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证明,两种知识与两种经验互动整合,是激活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任何学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整体的观念,并以整体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看待和处理所教和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任何具体的知识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都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含义,而且还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它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清晰、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结构是知识和智力统一发展的中介和产物。如果教师提供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那就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智力。

  三、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优质教学倡导以下学习观。

  (一)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实践证明,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总之,积极的情绪,能够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缺乏自觉和主动的学习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那么教师的一切计划、一切技巧都将变成“木乃伊”。总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学习的首要特征。

  (二)交往性学习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是学习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学习不仅要借助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发挥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重理性、轻感性的学习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优质教学强调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心理活动,这是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优质教学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其他一切人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优质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观念,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按照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而且是真理的裁判者,它表现为教师有权对学生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对错以及不同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好坏作出最终的裁决,学生则应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裁决。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可怕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学会了思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 “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自主活动。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和创造的思维空间,知识和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然,相对于传授者,促进者使教师的职责将 “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只拥有知识的教师,就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发展才能引领发展。尽管我们无法给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 “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学科素养上:其一,深刻。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其二,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其三,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有如下表现。其一,启发。教师应该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其二,机智。教师应该善于巧妙地化解教学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契机。其三,组织。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导演、领导,使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践证明,教师高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