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03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别从学生自身评价、用人单位人才能力反馈对运城学院等十余所地方性院校在校大学生及地方相关体育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地方院校在地方体育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

  摘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别从学生自身评价、用人单位人才能力反馈对运城学院等十余所地方性院校在校大学生及地方相关体育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地方院校在地方体育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地方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地方体育人才的需求类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供给矛盾.研究从供给矛盾为出发点探讨地方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因素,探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地方院校;培养模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习近平同志就指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1].然而,改革的主要关键是靠人才的力量.在以此为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对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人才兴体、科教强体”的战略目标,以及“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持”的总体要求,给地方院校体育人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的背景下以及新时期教育相关部门总体要求下,地方院校如何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当前时代的背景和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当前经济模式下体育人才的需求,提高地方体育类人才的质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

  查阅历届毕业生以及目前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1.1.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专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访谈确立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确保研究内容上的完整性.

  1.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发放调查现如今企业人才需求的类型、在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以及近两年毕业生能力自我认知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

  1.1.4逻辑分析法

  将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和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论证.

  1.2研究对象

  以运城学院、大同大学、周口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10所地方类院校在校生和近两年毕业生,地方体育企业以及当地相关教育部门作为调查对象,以地方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体育人才的需求类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2结果分析

  2.1地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体育人才就业率调查与分析

  2.1.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依据,体育专业的培养是高校培养目标所特有的种类.通过查阅走访了解到运城学院等十余所地方类体育院校了解到,地方类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专业有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少部分学校开设有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武术专业.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大致定位为:培养具备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教育及教学研究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

  从调查院校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结果我们得知,地方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体育教学为主体,以服务地方体育文化建设为内涵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地方培养的体育人才倾向于学校体育,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这种培养目标体制下很难适应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和地方体育文化传承的需求.

  2.1.2就业率

  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就业率反映出地方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体育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指标.根据相关数据的跟踪显示,所调查的几所地方高校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从事体育类的相关专业95%左右,然而几年后调查显示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50%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体育类的相关专业.

  对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得知,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形态更进一步的认识迫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方体育人才的类型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不能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多专多能人才类型的需求.

  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体育市场人才需求类型调查与分析

  调查选取各个院校所在地方相关企业以及地方体育文化建设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政治素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4个维度[2],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总体良好,其中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优秀率都在19%以上.针对毕业生业务能力、知识结构与知识面也进行了调查.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对地方相关企业与地方体育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相关企业单位对于业务能力尤为重视,比例为85%,其次是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地方体育文化相关部门对于业务能力的重视比例也达到了80%,其次是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相关企业单位认为良好的业务技能是快速融入到职业岗位的前提,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关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体育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认为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能够快速加入地方体育文化建设,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体育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2.3”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体育人才个人成长期望调查与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与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人的尊重,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以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通过调查我们得知高校在每个学期分别设置专项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政治素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4个维度,分别对所调查院校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

  从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校生在不同学年对个人成长期望都有不同的表现,大一的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大二的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最为重要,大三的学生对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最为重要,大四的学生对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最为重要.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相关部门的调查反思

  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地方体育文化建设、地方体育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十年以来,在科教兴国和科教兴体的战略指导下,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育教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体育教育教学也不断向前推进,为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地方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够满足地方人才需求,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等一系列供需不相匹配的结构性问题、矛盾在阻碍着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从问题出发找出矛盾根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提高地方院校体育人才质量的必经之路.

  3.1地方人才需求与学生综合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

  目前地方院校体育类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社会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传承地方体育文化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当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随之地方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当下对地方体育类人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然而目前地方体育类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旧延续之前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体育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专业技能的结果而不注重专业技能形成的过程、重视个性发展而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的出现.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学生专项能力下降、专业技能不够全面不能够胜任地方体育文化建设多项技能的需求,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所掌握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足不能够胜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科研能力不强、实际动手能力较弱、沟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胜任地方体育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3.2现代教育要求与地方体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改革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地方体育产业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对体育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校体育人才教学内容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教学手段不断的现代化.然而体育学科的发展地方院校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洽不够,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不多.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地方院校开设专业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课程开设依旧按部就班没有地方特色.这种培养模式下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竞争力薄弱.

  3.3地方体育教育不断深化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

  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一直沿用前苏联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亦沿袭了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教育目的的“标准化”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专业口径偏差、不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弊端.为解决这种培养模式带来的弊端教育部从1988年、1993年、1998年、2011年分别4次不断对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拓宽专业的口径,注重人才培养的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趁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东风,地方院校体育院系也在不断地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开拓新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所被调查的几所地方院校来看2000年左右地方院校建立起体育院系拥有一个本科专业,到2016年部分院校已经有2-3个专业.学科专业的增多短期内改变了地方体育人才培养的瓶颈,短时间内满足了地方体育人才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数量、需求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地方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问题.体育人才专业特色不明显、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学基本设施落后等问题与不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素质高、多专多能、科研能力强与创新人才”的要求.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地方体育院校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教育与教学的导向,它不仅指导教学课程的开设、专业的设置,同时也制定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因此,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与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相符,也要兼顾未来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需求类型.办学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标志,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特色的体现不仅仅在于学校办学能力,更多的是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一种传承.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立足于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4.2拓宽专业实习口径,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专业实习是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和检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过程.就目前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实习单位相对较单一,不能够满足当前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亦不符合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拓宽学生实习单位类型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检验,而且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能够实现学生多方面自由发展.课程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科交融较为迅速,传统的学科教材不能够满足市场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知识作为不可代替的基本要素,必须始终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导向,并积极探索未来市场体育人才需求类型,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4.3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综合技能

  体育专业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训练而形成的运动技术,也是体育类院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作为体育专业尤为重要的知识构成,地方院校应当狠抓基础知识为合格的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产业知识的融合使得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发的严格,在要求专业知识能力强的同时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地方院校在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复合型.

  4.4重视个性发展,力争全面育人

  体育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专业技术较多并且实践性强,学生在展开专业选择时可选择面较宽.个性是经过很长一段的时间形成的既定的性格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地方院校在专业开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开设专业以供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类型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更多地为社会服务,地方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中应当以市场价值为基础导向培养出多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建.人民要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7).

  [2]刘亮.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89-94.

  [3]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J].管理世界,2016(03):1-24.

  [4]沈克印,吕万刚.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诉求与实施策略—基于资源要素的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06):641-646.

  相关刊物推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发行的文理综合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