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方法

发布时间:2019-06-1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让儿童参与研究逐渐成为了解儿童的最佳方式。过去我们了解儿童总是基于成人视角去调查、研究儿童,现在我们尝试着基于儿童视角让儿童参与研究。本文从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影响儿童参与研究的因素及基于任务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方法进行阐述,让儿童参

  摘要:让儿童参与研究逐渐成为了解儿童的最佳方式。过去我们了解儿童总是基于成人视角去调查、研究儿童,现在我们尝试着基于儿童视角让儿童参与研究。本文从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影响儿童参与研究的因素及基于任务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方法进行阐述,让儿童参与研究成为普遍的现实。

  关键词:儿童;参与研究;影响因素

教育导刊

  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来已久,但是儿童参与的本质正随着社会中童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对儿童认识以及儿童能力的肯定,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重让儿童参与研究,以获取儿童的观点与看法,儿童不再被视为被动的调查对象,而是作为研究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让儿童参与研究已经成为儿童研究的趋势。下面,笔者将就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让儿童参与研究的意义

  让儿童参与研究意义何在?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看法,儿童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我们必须给予尊重。让儿童参与研究不仅是对儿童参与权的保护,更是我们更好做决定的基础。因为儿童的观点是最能反映他们需要与生活的,是成人无法真正体验与获得的。

  (一)让儿童参与研究的实质是保护儿童参与的权利

  参与是儿童所拥有的权利[1]。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参与权是儿童人权的重要方面,儿童有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200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也明确提出要“改善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尊重并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随着新儿童社会学的兴起,人们在儿童研究越来越重视儿童对研究的参与。

  儿童自己的权利应在成人的支持下由儿童自己争取,研究结果中也应该有儿童自己的声音[2]。让儿童参与研究也是维护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基础,儿童的愿望和观点应被理解、被考虑,提升他们对于关于自己的研究的感受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儿童参与是儿童参与权的具体化。因此,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可以尝试让幼儿参与研究,诸如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社区活动、参加志愿服务等。

  (二)让儿童参与研究有利于获取儿童看法并做出更好决定

  我们的儿童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儿童对于关于自己生活的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忽视儿童专家的观点与建议是不明智的。如果想了解儿童对早期教育机构满意度,不让儿童参与研究,获取儿童的看法和建议是无法去改进现今的早期教育机构的。很多机构和学校开始尝试让儿童参与研究并采纳他们的意见。例如有研究者让儿童参与儿童游戏观的调查,并采纳儿童话语解释儿童的游戏观,丰富儿童的游戏相关理论。

  (三)让儿童参与研究是对儿童能力的肯定

  过去我们持着“儿童无能”观念或儿童存在语言缺陷和清晰表达能力的观点,而不让儿童参与研究。年幼儿童虽然在词汇上由于经验有所限制,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只不过成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儿童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让儿童在参与研究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年幼儿童缺少清晰表达能力或羞于表达更适宜采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观点,而具有一定读写水平年长的儿童更适宜采用工作表或者日记的方式表达观点与看法。这些都是在肯定儿童能力的基础上让儿童参与研究。让儿童参与能力范围的研究是尊重儿童,保证儿童参与权的享有与执行。

  二、影响儿童参与研究的因素

  (一)儿童社会地位:受成人控制的社会群体

  儿童常被成人中心的观念边缘化,他们更容易遭受不平等的能力关系对待。成人在研究中天然的优越感和成人对儿童主体能力的怀疑,使儿童遭受不平等对待,儿童的社会地位更是直接影响其参与研究的力度。如在了解儿童游戏观时,成人或者研究者往往忽视儿童作为游戏主体对于游戏的理解,单纯通过观察、经验总结游戏特征与本质,并没有让儿童参与到游戏观的研究中。

  儿童的生活受控、受限于成人,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儿童无能、认知能力低,而是来自于儿童社会地位。问题的产生的关键是理解儿童,儿童应该作为具有独特经验与思想的“社会群体”而不应以儿童的能力和年龄作为成人与儿童参与研究的界限。

  (二)成人对儿童的态度:理解儿童存在差异

  研究者对童年及儿童的社会地位的态度影响他们对儿童研究的理解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也就说,成人对于儿童的理解存在差异的,他们对儿童的态度影响儿童参与研究的程度以及所选用的方法。成人对儿童的看法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儿童与成人无本质差异,一是认为儿童与成人具有本质差异。将儿童视为无异于成人的研究者,一般采用成人的方法与儿童一起研究。虽然肯定儿童的能力,但研究者并没有将“成人—儿童”区分开来,而是将儿童看成成熟的有能力的人。

  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导致成人研究者与儿童主体能力的不平衡,并不适宜采用。最近,James等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儿童与成人相似但能力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将尊重儿童的能力作为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因此,开创了很多的创新适宜的研究方法,如摄影法、日记法、句子完整、写作、画画、录音、工作表等。因此,为了避免因方法不适宜而导致关于儿童的研究结果失效。

  (三)儿童本身:有别于成人

  儿童的大脑和思维与成人的根本不同。儿童是人,但并不是“小大人”,是有别于成人的人。儿童本身的独特性也是影响其参与研究的重要因素。儿童的体验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人的描述是从自己的观点对儿童体验的描述,这两者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就如卞之琳的断桥所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虽都是“风景”但两者所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与儿童一起研究或与成人一起研究的区别在于儿童词汇的适用与理解有限,理解世界的经验也相对贫乏,视野也相对狭小。和5岁的儿童一起研究和18岁的儿童一起研究是否完全不一样,是很难下定论的。虽然发展观认为和年有儿童和年长儿童一起研究存在一些区别,诸如此类的争论时值得推敲、批评的。儿童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普遍的,而是社会与文化的具体化。在理解了儿童有别于成人后,就能理解关于儿童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儿童视角进行研究。

  三、基于任务让儿童参与研究的好方法

  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是儿童参与研究的中心问题。尽管我们强调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但较之成人,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因而应提供适宜的方法供儿童选择以便参与研究。和儿童一起研究的有效方法就是结合与成人一起研究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儿童一起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运用传统的“成人”研究方法,如参与式观察、访谈,儿童被视为成人,并拥有能力。因此,“儿童友好”的方法并未获得支持。尽管如此,儿童由于缺少与不熟悉的成人在一对一情境中沟通交流的经验,诸如运用“基于任务”的创新方法能使儿童与成人研究者更舒服。具体来说,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绘画法

  绘画被认为是早期儿童表征情感、探索和学习的有力手段,也是早期儿童交流他们认为有意义事件的一个手段。绘画法主要是让儿童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研究者提供的主题进行作画的方法,即让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绘画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可以通过创造性绘画积极参与研究。绘画时,会给儿童一定的时间思考想描绘什么,并更改或者增加绘画内容上,给予儿童更多的掌控权,避免访谈中僵硬应与答方式。绘画结束后,研究者与儿童讨论绘画作品,并进行访谈。绘画法可以让儿童更好地参与研究获取儿童真实的想法并可以避免成人强加的看法。

  同时,绘画法促进儿童与研究者相互信任的有效方法。此外,绘画法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尽管如此,绘画法不应仅仅被视为儿童参与研究最适宜的方法,因为这还是有赖于儿童实际的认知绘画的能力。例如,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儿童,缺乏绘画实践,缺乏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绘画范围小和类型少,而参加过绘画兴趣班的城市儿童由于实践多和经验丰富,绘画的内容、范围更广泛。因此,在采用绘画时可以尝试让儿童进行解释,以完善资料。

  (二)照片引谈法

  照片引谈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由约翰·科利尔(Collier,J.Jr)于1957年提出来。约翰·科利尔并于1967年,与麦尔卡·科利尔(Collier,M.)合作出版了《视觉人类学:照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书[3]。照片引谈法作为儿童参与研究的方法,主要指研究者依据照片为媒介与儿童进行谈话,从而获取儿童对生活、社会、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这里的照片主要指由儿童自己所拍的照片[4]。

  在儿童正式采集照片之前,研究者需每个参与研究的儿童提供相机(手机、ipad等亦可)并告知儿童使用的方法,让儿童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两周)根据研究者的主题、规则和要求拍摄获取相片。获取照片后,研究者进行初期的编码并根据拍照时间的顺序开展引谈。引谈的内容应包括:照片所涉及的内容如人物、动物,以及照这些照片的原因并就研究者研究主体进行引谈。照片引谈法是儿童表达想法的有趣方法,是获取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到日常生活的有效方法。但是,照片引谈法很容易受季节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儿童观点过程中需让儿童对这些照片的描述与理由进行解释。

  (三)日记法

  另一个就是“基于任务”的日记法。这种方法是让儿童记录从起床到睡觉所做的事情,并有选择的进行解释或者对一日情况写一篇作文。日记提供关于儿童日常生活的信息、习惯,展示了放学后的不同活动打破了“女孩帮母亲而男孩帮父亲”的传统观念。该方法适用于高年龄段的儿童,至少在小学一年级之后,因为6岁之前的幼儿通过写字记日记的方式对他们来说会比较困难。

  很多研究者并不喜欢采用该方法,因为儿童持续写的日记很慢,而且儿童一开始对这个方法很不熟悉也可能造成研究对象的缺失。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儿童,不同家庭儿童的日记或作文获取他们的理解与观念。

  但利用日记法的一个障碍就是这有赖于儿童的写作水平。初期,儿童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写第一篇日记,一段时间后,他们很快就可以写完一篇了。他们更倾向于仅仅写主要的活动,很少提到即兴的活动或是工工作中玩的活动。季节影响他们所描述的活动。儿童的老师鼓励他们写日记而且不布置作业。这导致很多父母督促孩子每天写日记。因此,采用此方法,应该根据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抉择。

  (四)马赛克方法

  马赛克方法由英国学者克拉克(Clark)和莫斯(Moss)在一项关于“倾听年幼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机构的看法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提出来的[5]。该方法主要讲传统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使用相机拍照、旅行、绘图、角色扮演等参与式工具来获取儿童的经验或看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参与式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结合起来收集儿童和成人的观点与看法,形成马赛克片区。

  第二阶段,将马赛克片区拼成一幅有关看法和经验的整体图画,并就其展开讨论,包括研究者与儿童,儿童与儿童,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家长、儿童等之间的讨论。第三阶段,根据倾听结果作出实践决策。马赛克法着重强调文献收集的系列过程,如叙事观察、早期儿童绘画、角色扮演、与家长及关键人物的会谈、摄影和徒步旅行等[6]。

  (五)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绘画法、照片引谈法、马赛克法、日记法是儿童参与研究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仅有趣且是“有利儿童”的参与式方法,可以弱化研究者与儿童能力不平等的关系,有效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较访谈法和观察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让多个儿童同时参与研究,更快获取信息。

  这些方法之所以为被认为最适合儿童参与研究的方法,原因在于这些方法可以让儿童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选择不同、有趣的任务,让儿童更加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参与研究。利用这些可视的、写作的方法的困难在于特别是会在大班级中同时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很难进行具体的讨论。当然,仅仅依靠任务型的方法让儿童参与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辅之观察法。

  因为儿童不可能对每幅画、相片、图表进行描述,而且他们所说的和他们现实所做的也是有差别的。虽然这些新兴的方法更有利于儿童参与研究,但是这些方法不能仅仅“有利儿童”,还应“有利研究”“有利个人”。因为研究者在让儿童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有一定目的。研究者应该在肯定儿童能力的基础上不偏袒儿童,在保持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的同时促进他们对世界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让儿童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有用的相关资料,因为不同的儿童对于研究方法的喜欢倾向和能力是不一样的,找到完美的方法让儿童参与研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多元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避免研究过程中的乏味,减少单一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的偏见,并且有助于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交叉论证来评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7]。

  此外,研究者应避免将所有儿童视为一群体而忽视儿童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选择有赖于研究环境;有赖于生活中中研究主体所处的阶段;有赖于年龄、能力、经验、喜好、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也有赖于研究者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能力。以人为本的研究就是尊重个体,考虑主要不同群体的差异包括阶级、年龄、性别、能力、伦理、文化等。儿童参与研究还待继续探索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马晓琴,曾凡林,陈建军.儿童参与权和童年社会学[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47.

  [2]史秋琴.儿童参与与公民意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30.

  [3]Collier,J.Jr.,Collier,M.VisualAnthropology:PhotographyasaResearchMethod[M].Albuquerque,NM:UniversityofNewMexicoPress.1986:125.

  [4]李春良,张二凤,杨大伟.照片引谈法在国外儿童研究中的运用述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7):91:.

  [5]Clark,A.Howtolistentoveryyoungchildren:Themosaicapproach[J].ChildCareinPractice,2001(4):333.

  [6](英)慕荷吉,阿尔班著.费广洪,郑福明译.早期儿童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2.

  [7]DarbyshireP,MacdougallC,SchillerW.Multiplemethodsinqualitativeresearchwithchildren:moreinsightorjustmore?[J].QualitativeResearch,2005(4):417.

  相关刊物推荐:教育导刊审稿程序是什么

  每本期刊都要经过一个审稿程序,首先需要编辑部的初审,再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再到责任编委复审,最后再到主编终审,一篇论文才够被审核完成,评审时审稿人决定“修改后再审”的文稿修改后仍送原审稿人复审,作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后的稿件,由相关专业领域的编委进行复审。复审最多只能进行2次。《教育导刊》这本期刊同样如此,大致都要经过以下审稿程序。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