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两山”思想的逻辑演变以及对当代的启发

发布时间:2018-03-16所属分类:法律论文浏览:1

摘 要: 两山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阐述的是深刻的观点,揭露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辩证关系,旨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共建美丽中国,共创生态文明有重要的作用。

  “两山”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阐述的是深刻的观点,揭露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辩证关系,旨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共建美丽中国,共创生态文明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两山”思想,逻辑体系,绿色发展,当代价值

  2005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被简称为“两山”思想。十八大以来,“两山”思想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战略性指导,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理论新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着重分析了“两山”思想的逻辑起点与逻辑演进以及其主要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两山”思想之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生态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两山”思想的逻辑起点与逻辑演进

  “两山”思想的目标指向非常清楚,一指绿水青山,代表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指金山银山,代表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1],其深层次的内涵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两山”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的问题导向

  “两山”思想的科学性、前瞻性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遭遇了改革的阵痛,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在发展理念上,唯GDP是图的倾向并未扭转,粗放型投资和要素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资源禀赋、要素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发展结果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急剧破坏。

  2005年浙江连续发生了东阳画水、长兴天能、新昌京新药厂等环境群体性事件,抗污染的参与人数动辄成千上万,个别事件中当地群众甚至与地方政府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事实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了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习近平提出了“两山”论断,并告诫“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老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2]

  强烈的“问题意识”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3]。“两山”思想的提出实质上是对现实矛盾和问题的主动回应,蕴含着深刻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P74)。在生态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4](P207)。由于以往的经济建设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5]“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可见,习近平当时即对环境污染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既说明了他强烈的问题意识,也说明了他的高瞻远瞩。“两山”思想实质上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的,是对浙江、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反思、总结与破解,深刻的问题导向是“两山”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两山”思想的逻辑演进:三阶段论

  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非常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知过程,蕴涵着“两山”思想的基本演进逻辑,即三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甚至破坏环境,其结果是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片面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毁了绿水青山,也必然毁了金山银山,而且危及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更高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6](P186187) 。三阶段论是习近平辩证生态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意味着在发展阶段上,我们已经到了“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必须实现从粗放型、高耗能、非清洁的发展阶段向集约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阶段转变。

  二、“两山”思想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两山”思想,形成了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体系。

  (一)“两山”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态就是最普遍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公平是最强的力量”,对执政党而言,民众普遍、持续的支持或认同是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即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 (P123)。因为自然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更关键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具有普惠性特点,是全体人民的民生福祉。

  因此,“两山”思想确立的生态民生观无疑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生态环境之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強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P208) 。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实就是为人民创造民生福祉,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山”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两山”思想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8](P161),显然谁都无法否认人对自然的依存性。因为,自然既不依赖于人也不受制于人,反而对人类活动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是人类社会产生、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限制着人类活动的界限。作为辩证的生态发展观,首先,“两山”思想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科学界定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P209),从自然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高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观。其次,“两山”思想论述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且是涉及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系统问题,这种生态文明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开辟了道路。

  (三)“两山”思想的实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10]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而且资源禀赋、要素制约、结构制约使得污染型、粗放型的发展更加难以为继。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强调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经济化,是“两山”科学论断题中应有之义,即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都要“绿色化”“生态化”,这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一种批判性超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11],重点是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当然,“两山”思想实质上也蕴涵着创新、协调、共享、开放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其基本的实现路径。

  (四)“两山”思想的底线思维:生态红线的生态安全观

  实践中由于以指标和考核为核心的“压力型”政治激励模式,在经济发展导向、指标设置、测量、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导致地方官员将操纵统计数据作为地方生态治理的一个捷径,不仅造成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公信力流失,引发公众不满,而且是地方生态治理失败、甚至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12]。

  因此,贯彻落实“两山”思想,必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错误倾向,与时俱进地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快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大其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树立“生态红线”的生态安全观,强调生态保护的底线。“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7](P181),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7](P104)。这明确要求了把生态保护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红线和高压线,绝不能逾越,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制度性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两山”思想的制度保障: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制保护的生态法治观

  贯彻“两山”思想,必须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从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推行绿色GDP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规划、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污染集中治理制度,完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责任追究制度。其中,完善领导干部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是关键,“其根本目的就是约束和激励地方政府行为,改变政府生态管理的方式,从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保证生态平衡与协调发展”[13]。生态责任追究机制可以确保地方政府履行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促使地方生态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出发,抓紧完善领导干部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保护的意识。此外,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还应与生态追偿制度相结合,即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实施严格的追偿制度,若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制度合力贯彻落实“两山”重要思想,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两山”思想,必须用严密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态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一方面生态法治建设助推全面依法治国的完善,弥补相关法律空白,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和制度保障,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必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稳定法治保障”[14],以法的强制力和制度的刚性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4](P210)。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出发,必须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生态文明建设,用铁一般的纪律强化党的团结统一、强化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使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成为党员干部履职的高压线,以党纪国法的强制力和制度的刚性强化党员干部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使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潮流。

  三、“两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两山”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回答了在新常态下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更好科学发展的问题,涉及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制度体系建设等时代主题。十八大以来,“两山”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深刻揭示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规律,创新了绿色发展战略。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两山”思想应全面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上,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中国生态发展的话语权和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的文明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贯彻“两山”思想最核心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在目标上,必须把生态优美确立为基本目标,实现天蓝、水净、地绿、民富,既要生产发展、物质富裕,也要生态优美、生活舒适和精神富有,使所有人民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身心愉悦、幸福安康、尊严体面的生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在理念上,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15],使创新、协调、绿色发展成为人人遵循、时时谨守的发展原则和指导思想。

  在规则上,必须强化生态约束,把生态保护、生态指标和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发展严格限定在生态约束的轨道上。在发展路径上,必须用强有力的生态约束机制倒逼企业和产业升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并进,坚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在发展阶段上,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必须向集约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阶段转变。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各个系统协同推进

  “两山”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它关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反映的是生态公平论和环境正义论[16],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是“全面的”就在于它是系统的、协调的,必须实现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各个阶层的协调发展。从发展布局来看,全面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倘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必然导致各个子系统、各领域及区域之间失衡发展,制约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因而,必须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方法,努力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不同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协同、整合与优化,大力推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走普惠式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普惠性特点,从“两山”思想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普惠式发展之路,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1.必须建设“生态优美、如诗如画”的美丽中国。自然本身是自在的,它不依赖于人也不受制于人,反而对人具有最终的决定性。在实践意义上,人化自然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工具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类主观意志的过程,人的主体能动性活动对自然具有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不能肆无忌惮破坏自然,“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对自在自然的不尊重,生态危机日益显现。要化解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把实践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和可恢复范围之内,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美、“自然美”,并实施生态经济化战略,着力打造生态品牌,加强生态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实际效果,推进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

  2.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具有普惠特点,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的经济正外部效应不断溢出,将形成“人人受益,普遍共享”的包容性增长态势,发展成果由生态系统内所有人民共享。因此,从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从少数人占有社会发展大多数财富的“少数先富”阶段到绝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多数共富”阶段转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公平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以人民福祉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处理好生态发展成果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问题,坚守生态正义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杜绝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冲突问题的出现。

  (四)建构生态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

  “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17]。由于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缺乏话语权,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失语挨骂”,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无论是意识形态、公共安全、国际反恐、领土争端,还是绿色发展、碳排放等方面都遭受了极大的话语权挑战。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生态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化被動为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就成为在国际气候谈判以及其他诸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必然要求,“两山”思想及其实践无疑适应了这一需要。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透视中国话语权提升的过程,国家关于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

  首先,在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上,“两山”思想要求坚定走生态发展的文明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作为治国理政的五大发展理念,“两山”思想及五大发展理念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建构生态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赢得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其次,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中国一直在行动。中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

  事实上,中国在很多年前就有意识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走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生态立法、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生态治理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9.9%和33.8%[18],用事实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的诚意。再次,在绿色发展、碳排放问题上中国做出了承诺。中国将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方的规定动作,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也是中国履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行动。因此,凭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际行动、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在生态发展的国际话语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五)從美丽中国到美丽世界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P104)。“两山”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透过美丽中国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理想,不但需要富强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也需要公平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其完整的含义应该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这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主、自由的现代化复兴的国家理想[19]。从“两山”思想出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建设必然要求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即自然美,实现山川秀丽、绿色如茵、天蓝水净,还应实现和谐的社会美、友好的人之美[20]。美丽中国真正建成,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全世界都为之瞩目、为之向往的所在。

  其二,美丽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是我们党首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2015年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我国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2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及共担责任的合作共赢新伙伴关系。“两山”思想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突出生态发展的普适性、普惠性和效益的不可分割性,最终实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和共享发展。

  “两山”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美丽中国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美丽中国这个现实纽带,“两山”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追求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自由人的联合体”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今世界的继承和发展,承载着普惠发展的世界大同梦,也是中国赢得国际认同,不断改善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J].浙江社会科学,2016,(1).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摘编[N].浙江日报,20150421.

  [3]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哲学研究,2012,(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 下大力气加快建设生态省[J].政策瞭望,2005,(5).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 2003,(13).

  推荐阅读:党政研究党政论文投稿

  《党政研究》是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政治理论刊物,是四川省社科特色学术期刊。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