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肺和大肠相表理论最新应用技术

发布时间:2015-12-03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

摘 要: 肺和大肠相表理论的研究对当下治疗肠胃有什么作用跟,应该如何认识什么是肺和大肠相表理论呢,中医上认为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

  肺和大肠相表理论的研究对当下治疗肠胃有什么作用跟,应该如何认识什么是肺和大肠相表理论呢,中医上认为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说明风邪外袭,由皮毛而入,入于肠胃而变为痢。

  摘要:金元时期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上,已经不仅局限于生理关联,而是更多地从病理上认识到肺与大肠之间的传变。如病因病机上认识到风热、痰湿在肺与大肠之间的传变,从症状的表现上认识喘咳、腹痛、便秘、下痢,在治疗上更是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方药,并在这一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肠胃治疗,医学治疗,医学论文投稿

  1秦汉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初现雏形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时期,出现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等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家初步认识到,肺与大肠之间在经络上互相络属,在病理上相互传变,出现“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雏形,为后世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文网推荐:《临床肺科杂志》,《临床肺科杂志》杂志是我国当前唯一的以临床为主的专科杂志由全国知名的呼吸病、结核病专家许学受教授为创始人兼主编,是我国临床医生(肺科、内科、儿科、胸外科、肿瘤科、放射科等)的参考用书,也是临床医生学习交流的好园地、它反映我国呼吸系疾病、结核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与临床的实践经验。

肺和大肠相表理论最新应用技术

  1.1《黄帝内经》:认识到肺与大肠经络络属关系及生理病理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见于《内经》,主要是对于肺与大肠经络之间络属关系的描述。如《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同时在《内经》中也认识到肺与大肠病理上的传变。如肺病及肠的传变,在《素问?咳论》中有“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说明肺病久之则邪沿经下行,影响大肠的传导之功,开合失司,出现遗矢等症,肺病及肠。再如《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说明外邪袭表,由皮毛腠理、络脉、经脉进而影响肠胃的病变过程。此外,在《内经》中也认识到肠病及肺的过程。如《灵枢?四时气》:“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素问?痹论》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认识到邪在大肠,能上冲胸中,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肠病及肺,引起肺脏病证。

  1.2《伤寒杂病论》:创立肺肠相关疾病方药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医学着作。张氏把《内经》的理论应用于临床,《伤寒论》中所描述的阳明病实热、燥屎结于胃肠,出现腹满而喘、脉沉而喘满、喘冒不能卧等肺脏证情,使用承气辈咸苦寒凉沉降之品,为实热开一下泄之路,腑通气利,肺热随之而泻。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记载水饮渍肺服十枣汤产生强烈腹泻,水分从肠腑排出,则肺宁咳愈。原文有“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现代临床上,对咳嗽、哮喘、痰饮等肺脏疾患进行辨证论治时,见有饮邪壅肺等证,使用泻下通腑法,往往可收抽薪止沸之功。该篇还记载“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治疗“支饮胸满者”则“厚朴大黄汤主之”。支饮是指饮停胸膈、肺气不降,可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同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可致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燥屎内结,出现便秘腹部胀满、疼痛等症,代表方即为厚朴大黄汤。方中大黄泻胃肠滞热,去有形之实邪,枳实、厚朴利气行饮。浊气下行而不上逆,肺之清肃复职则咳喘自平。

  1.3《中藏经》:脏腑辨证并描述肺病及肠机理《中藏经》中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其中亦有关于肺与大肠的论述,如《中藏经?论大肠虚实寒热逆顺生死之法》有:“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描述了肺病及肠的机理及症状表现。

  2隋唐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渐进发展隋唐时期,中医学已历经千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几乎每一门学说都有其各自的杰出着作,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着《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1《诸病源候论》:论述肺肠之间生理病理密切相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别从生理病理角度论述了肺肠密切相关的关系。生理上,如《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中论述肺的生理特点为“肺象金,王于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与大肠合,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而在《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中亦点明大肠的生理特点是“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说明肺与大肠相合存在脏腑表里关系。病理上,《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云:“大肠,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

  2.2《千金方》:脏腑相关,阐释肺肠相关见解唐?孙思邈总结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亦有独到见解。如《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矢便利”,说明肺病咳嗽不已则循经下行,波及于肠。《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方?肛门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二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之”,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3宋金元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趋于完善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使“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趋于完善。

  3.1《仁斋直指方论》:立桔梗枳壳方治疗便秘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大便秘涩方论》云:“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者,诸气之道路关焉……风壅者疏其风,是固然尔,孰知流行肺气,又所以为四者之枢纽乎不然,叔和何以曰肺与大肠为传送?”杨士瀛主张用桔梗枳壳汤(桔梗、枳壳、甘草)加紫苏茎叶治疗气不下降之大便不通,这对肺壅气滞引起的便秘是比较合适的。

  3.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肺病及肠的病变关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要阐述了肺病及肠的病变关系。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胀满叙论》曰:“肺气不传,必胀于大肠”,说明肺失肃降、气机不畅,则导致肠道胀满。此外,在本书中也认识到肛门病变与肺的关系:“肛门为肺下口,主大肠,肺脏实则热,热则肛门闭塞;腑虚则大肠寒,寒则肛门脱出”,说明肺脏、大肠、肛门的内在关系,热邪犯肺影响到肠进而导致肛门闭塞。

  3.3金元四大家: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法方药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完善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丰富了其理法方药。如刘完素治肠风痔病,常从太阴阳明辨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痔门》记载:“夫肠风痔病者,所发手太阴、手阳明经以应动脉,谓肺与大肠为表里,为传道以行糟粕。”张从正《儒门事亲?金匮十全之法》中论述了肠道气机通畅则肺金气化得通,有“月真胀:浊气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槟榔丸、青皮、陈皮。属大肠,为浊气逆,肺金为清气逆,气化则愈矣”的描述。而在《儒门事亲?火》中则认识到,肠鸣腹痛影响及肺可出现喘息病变,如“赤白为利……肠鸣切痛,消渴上喘,肺金为病”。李东垣认为,大肠所主之津液,不但借助于肺气,还依赖于脾胃所化生之营气。在《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虚则俱病论》中说:“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在朱丹溪的着作中更多的是强调痰壅于肺的病机,如《金匮钩玄?泄泻从湿治有多法》中有“积湿成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丹溪治法心要?泄泻》也认识到,痰浊壅肺可以影响到大肠,如“痰积在肺,致其所合大肠之气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则肺气降下,而大肠之虚自复矣。”在朱丹溪临证中,有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疗痢疾的验案则是其理论的明证。此外,《丹溪心法?脱肛》中还明确指出肛肠疾病和肺的关系:“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肺脏蕴热,则肛门闭结;肺脏虚寒,则肛门脱出。又有妇人产育用力,小儿久痢,皆致此。”该理论对临床痔疮、肛瘘、脱肛等肛肠科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世妇科儿科中的脱肛疾患也多与此有关。肠风一病,《丹溪手镜?下血》有“肺受风热,传下大肠,名肠风”,论述了由肺受风热传于大肠则形成肠风的疾病。同书《结燥便闭》则进一步描述了其脉象和治疗方药:“肺受风邪入肠中,右尺脉浮,宜麻仁丸。”

  4明清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日臻成熟明清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日臻成熟,医家更加重视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在诸多疾病的描述上体现了该理论的灵活应用,可以大体分为“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治疗时则“肺病治肠”、“肠病治肺”。

  4.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肺系疾病中如咳嗽、喘证、哮证、咽喉病等,临证医家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病变会影响肠道气机,肺病及肠,出现肠系的病变。反过来,肠道壅滞也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因此在治疗时,除了治肺,还可从肠论治,“肺病治肠”。

  4.1.1哮证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喘促诗》曰:“一发则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齁有声。”扼要地指出哮证的病位主要在肺系,经运用宣肺、清肺、肃肺、泻肺多种治肺之法效果不显者,应根据病情改用肺肠同治之法进行辨证施治。

  4.1.2咳嗽若大肠热结,上灼于肺,导致肺气不降,可出现咳嗽气喘,除宣肺肃肺止咳外,尚需考虑肠腑功能。如新安医家程杏轩在《杏轩医案?饶君扬翁脾虚泻血肺燥咳嗽证治异歧》中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熏,肺燥则痒,痒则咳,此咳嗽之故,非关于风,而实由于燥也。”此时治疗不能疏风止咳,而是采用润燥之法,因大肠为燥腑,当以润为补。《时病论》则认识到,痰嗽的成因与大肠相关:“痰气上袭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固,则肺经自病而成痰嗽。”《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方脉咳嗽合参》认为,火郁于腑而致咳嗽,当从下治肠:“肺与大肠为表里。若火郁于腑,肺气不得下降,因而咳多,大便闭涩,而脉沉实滑数者,大柴胡汤下之,或用竹沥姜汤下,王隐君滚痰丸”。陈氏《幼科秘诀》在论及咳嗽时也认识到:“咳嗽属肺,风热郁于肺则生痰,故嗽有喉间作小鸡声者。先用小红丸下之,不惟下痰,且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腑不实脏不能实也,大率顺气化痰清肺为主,宜清金贝母汤。”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