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所属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以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基质尚未形成.绿地斑块之间自然生态过程缺乏联系。重要的自然空间廊道不畅,资源

  摘要:以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基质尚未形成.绿地斑块之间自然生态过程缺乏联系。重要的自然空间廊道不畅,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逐渐减弱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提升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并通过区域政策、城市规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促进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并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要求之一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o8年底.国务院同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向全国各大城市的最前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示范区、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生态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制约因素.使自然生态功能质量弱化.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构建新的城市群生态空间发展,控制、引导其合理、有序发展对“两型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期刊推荐:《内蒙古农业科技》是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农学会主办的农业综合性期刊。该刊创刊于1973年,本刊面向全国,体现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业,主要报道农业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农业综述、丰产经验、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成果等。适合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科技骨干阅读。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EdwardHoward)的田园城市,之后塞特(Sert)、卡森fR.Carson)、罗斯兰(Roseland)都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做过研究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万如松都曾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做过研究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个例.探讨其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具有理论意义。

  1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虽整体处于良好状态.但仍表现出传统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要素的特点同时.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显现.局部的环境污染渐趋严重.环境承载力在逐渐减弱.使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生态基质尚未形成

  生态基质主要由森林、绿地、农地、水面等面状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相连空间构成合理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要求具有相当的自然化程度.即必须有相当比例的“自然空间”.它能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环境容量。据国外报道,发达国家城市一般生态绿地与建成区面积之比为2:1.香港寸土寸金,也控制在l:1.而生态城市自然空间应具有的标准尚待研究.但若以国际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佳居住条件为人均60mz绿地指标作为参照.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1.1绿色空间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不能满足生态需求据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要求.城市绿地达到平均每人60mz为最佳.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0%。同时.据研究,按照人类呼吸速率CO一0平衡和生产生活释放CO速率计算,人均绿地需求为1315m2。而目前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6_3%、37.5%、43.5%,人均绿地分别为10.3mz、8.8m2、10.4m.明显长株潭城市群该指标偏低.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要求,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态需求。同时。长株潭城市绿地绝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分布不均衡,如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和省森林植物园占了全市公共绿地的50%.老城区7.4km绿地率在lO%以下.远低于25%的国家标准

  1.1.2城市功能区构成基质要素基质主要是指生态空间结构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要素类型。长株潭城市群的基质主要是由大面积的各种城市功能区构成.这些占优势的灰色空间强化了城市下垫面蓄热程度.使城市群热岛效应加剧.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生态流的流通,无法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同时.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主要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因素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干扰

  l_2廊道要素的生态链不畅

  1.2.1绿色廊道未形成网络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市道路、城市群区域快速路、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等放射性通道的防护绿地组成.但并非连续组成.没有形成畅通的生态网络。佩斯在研究克拉马其国家森林中提出.绿色廊道最小宽度为60m,才能满足野生生物对生存的要求.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功能.认为道路每边30m宽.才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而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绿色廊道宽度有限.未达到相应标准.不能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

  1.2.2蓝色廊道脱离自然本色长株潭城市群蓝色廊道主要由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渌江、涓水、涟水等水网体系构成。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缺位以及外部性的存在等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和石油类污染比较严重.各流域的水面多项指标劣于Ⅲ类水质标准.靳江河、沩水达到I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从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来看,株洲、长沙、湘潭分别为第11位、第12位和第14位。其次,城市建设中人工建设物阻断水域联系.破坏人与自然亲近的途径.即对区域小水系采取填埋和转变成城市暗渠的消灭处理手段.破坏水的生态格局

  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是影响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群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纵观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历史,不难总结出影响其生态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还将继续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

  2.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河流湖泊、河岸、山体、湿地等生态敏感性自然形态,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础.对生态环境能发挥较大的功能作用

  城市群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如何.城市群生态环境容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方向及其合理化程度河流湖泊、河岸、山体、湿地等生态敏感性自然形态.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础,直接影响着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空间结构的演变方向。其次,长株潭地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除局部特殊情况外,一般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春夏潮湿,秋冬干燥.是适宜农业发展与实现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失的条件

  2.2政策影响

  2.2.1区域政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明确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在2006年湖南又提出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同体、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一体化发展战略。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正式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政策在促使长株潭城市群迅速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2.2.2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城市实施调控的手段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的编制实施。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有了官方编制的整体布局规划与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作指导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合理发展与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还需要依靠城市规划这种管理机制来约束和它的法定效应来落实

  2.3新经济环境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增强了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r新经济),才能使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加.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向着合理有序的方向推进(图1)(郭荣朝等,2008)。

  2.4整体优化意识的影响

  在长株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发展的差异与自觉的区域意识缺乏,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长沙一枝独秀、株洲和湘潭发展缓慢。因此.在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要求打破部门分割,解决地区封锁。这些问题能否很好解决,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传统的旧观念.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且城市群中的自然空间的合理布局、功能区的调整、空间结构形态的转变等'都影响着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

  3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和措施

  3.1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最关键就是多由自然空间构成的斑块、廊道.形成网络生态空间纽带。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是: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的空间分布,构建“一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网状生态结构,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实现“自然中的城市群,城市群中的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空间格局。

  3.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3.2.1重视生态环境保育.营建生态文明大环境解放思想.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模式,使其善待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长株潭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2.2调整产业分工与布局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冲突主要为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污染。长株潭三市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钢铁三大行业,占三市废水污染物总量的73%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知名的湘江酸雨带的中心地区.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城市群内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等土壤污染也主要由于重金属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所引起。因此,必须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应转而发展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按照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和区域环境容量的要求.重新整合优化现有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拓展生态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合理的地域产业分工和企业集群布局。实现产业分工、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f图21。A协调发展B恶性循环图2生态环境与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协同共生示意图

  3.2_3落实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指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oo8—2020年)》是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及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f发改委[2007]3428号1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加以提升。为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指南。同时.必须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度和行政问责制.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模式.使其善待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保证“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指标的完成.从根本上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4结论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形成以下结论:(1)生态基质尚未形成.各绿地斑块之间自然生态过程缺乏联系;(2)重要的自然空间廊道不畅;(3)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逐渐减弱.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政策因素、新经济环境因素。整体优化意识因素中.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是最基本的.政策因素是最直接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产业分工与布局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它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是否合理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提升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并通过区域政策、城市规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可持续发展。但各影响因素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只有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