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急性脑梗塞治疗护理新方法

发布时间:2016-01-05所属分类:护理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我们也对知道现在记性脑梗塞危害着我们的生命,对于现在病痛的新管理建设有什么新的治疗方式呢?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供应发生障碍导致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

  我们也对知道现在记性脑梗塞危害着我们的生命,对于现在病痛的新管理建设有什么新的治疗方式呢?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供应发生障碍导致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分析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原因,其主要是由多个因素一起作用而导致的复杂过程。相关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的发病多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凝血因子作用提升、血小板血栓形成、血黏度高等因素有关,尤其是血小板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后,血管官腔出现闭塞、狭窄或痉挛,导致脑血流降低,部分脑细胞迅速死亡,进而引起周围区域发生缺血反应[4]。因此,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方式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程度、降低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液循环等。国外研究报道脑梗死再灌注损伤与炎性反应有关,脑梗死发生后,在黏附因子的作用下,白细胞可穿过脑部的血管内皮引发损伤,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自由基产生,进而引发神经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整群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单纯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43±2.03)分,优于对照组的(17.89±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略低于对照组(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塞采取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依达拉奉治疗,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依达拉奉;安全性;银杏达莫,护理职称论文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脑梗死的常见类型为脑栓塞、脑血栓、腔隙性梗死等,其占全部脑卒中的80%。近年来,随着我国急性脑梗塞发病率的逐渐提高,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依达拉奉属于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减轻缺血再灌注、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银杏达莫作为我国当前第四代银杏叶提取物,有效成分为银杏总黄酮、双嘧达莫,具有扩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有研究发现,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较佳。由此,对2014年1月―2015年5月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护理论文:《护理学杂志》,《护理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护理学术期刊,于1986年5月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2004年已改为半月刊(上半月版、下半月版)。

急性脑梗塞治疗护理新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9例,入选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意识清楚者;无精神障碍者;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精神障碍者;伴有感染及出血倾向者;不同意参加该次研究者。在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41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64.3±2.4)岁。对照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5.7±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吸氧、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20042)30 mg +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持续30 min,2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国药准字H52020032)20 mg+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入院前、入院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测评,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监测。

  1.3 评价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将病例分为三型:0~5分为轻度;6~15分为中度;大于16分为重度。临床疗效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0分;显效:50≤神经功能缺损<90分;有效:20≤神经功能缺损<50分;无效:神经功能缺损<20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数据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完成计量资料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单位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χ2检验,完成计数资料的对比,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57,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例出现轻度胸闷现象,1例轻度丙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均自行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有2例常出现头晕、3例出现轻微皮肤瘙痒,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53,P=0.1731)。

  三、讨论

  依达拉奉属于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静脉滴注后,可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6]。由于依达拉奉在人体内主要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通过转移一个电子给自由基,产生的依达拉奉基团可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清除患者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减轻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损害,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细胞死亡,可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利于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与此同时,依达拉奉还可减少白三烯的合成,使N-乙酰门冬氨酸(NAA)明显升高,可达到抗缺血的效果,对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作用,有效抑制了脑缺血的发生[7~8]。银杏达莫是一种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制成的复合药剂,其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白果内酯、银杏苦内酯、双嘧达莫等,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通过多种成分相互促进,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可起到促进血管扩张、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其中,双嘧达莫对人体内各种组织中所存在的磷酸二酯酶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有效阻止血栓素的形成[9]。因此,对急性脑梗塞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及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经该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43±2.03)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为(17.89±3.27)分,且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依达拉奉治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与文献报道一致[10]。从该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略低于对照组(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急性脑梗塞采取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安全性好,可作为急性脑梗塞的理想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该研究试验条件的限制,对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