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水利开发史研究述略

发布时间:2020-04-25所属分类:工程师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水利开发史研究在历代水利开发、河渠沿革、引黄治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基础性成果,西北史地学研究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历代宁夏水利开发建设的成就,这些都对当代宁夏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今后水利开发史研究应由基础性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水利开发史研究在历代水利开发、河渠沿革、引黄治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基础性成果,西北史地学研究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历代宁夏水利开发建设的成就,这些都对当代宁夏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今后水利开发史研究应由基础性研究趋向应用对策性研究,为新时代宁夏水利开发建设、规范管理、引黄古灌区保护利用和生态立区战略发展提供资政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水利开发史研究述略

  关键词:宁夏;水利开发;应用对策性研究

  宁夏依黄河而发展,因黄河而兴盛。自秦代在宁夏开创军事屯垦以来,兴修水利和移民戍边进行农业开发成为历代王朝经营宁夏的重要方略。宁夏以引黄灌溉农业为特征的经济开发,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地域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宁夏引黄灌溉历史厚重,历经二千年经久不衰,宁夏引黄古灌区是黄河文明的样本和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典范,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宁夏历史文化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近40年来,区内外学者对宁夏水利开发史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宁夏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笔者在对其进行梳理时发现,宁夏的水利开发史研究还可以在挖掘史料、拓宽研究内容、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加强应用对策性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为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及生态立区战略发挥资政服务作用。

  一、宁夏水利开发史的整体研究

  关于宁夏水利开发史通代研究的著作不多,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卢德明《宁夏引黄灌溉小史》[1],吴忠礼、卢德明、吴晓红《塞上江南———宁夏引黄灌溉今昔》[2]分析了宁夏引黄灌溉两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宁夏政协与宁夏水利厅合编的《黄河与宁夏水利》[3]抢救性整理与收录了大量口述史料。王岚海主编《宁夏水利史话》[4]将史料与最新科研成果融合,以史话形式图文并茂地记述了宁夏古灌渠、河流、湖泊、治水人物及遗存遗迹等,通俗易懂地展现出宁夏水利的沧桑厚重。

  研究文章多侧重历史上宁夏水利开发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田尚《试论“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5]、马启成《宁夏黄河水利开发述略》[6]、郑连发《宁夏引黄灌溉溯源》[7]、卢德明《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历史》[8]、吴忠礼《宁夏古灌区的开凿》《唐徕渠与银川平原的早期开发》[9]等文章论述了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经济、灌区农民生活、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汪一鸣《试论少数民族对开发宁夏引黄灌区的贡献》[10]、薛正昌《宁夏平原历代屯田与水利开发研究》[11]论述了历代利用引黄灌溉资源对宁夏平原实施移民实边开发的成功经验。吴忠礼、王晓华、吴晓红《宁夏引黄灌区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探析》[12]指出宁夏历代官民总结出农牧兼营、协调发展的农业经验和农田水利管理办法是宁夏引黄灌溉二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

  相关知识推荐:发表快的水利类核心期刊如何选择

  二、宁夏水利开发史的专题研究

  (一)水利开发建设与管理

  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利于黄河水自流,古人借助这一地理条件开凿引黄古渠灌溉,历史悠久,因此学界对历代渠道开发建设与管理关注较多。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兼谈秦代宁夏平原农业生产》[13]《宁夏平原渠名考》[14],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15],杨新才《宁夏引黄灌区渠道沿革初考》[16],丁西林、赵伟《青铜峡九大干渠历史沿革概述》[17]等文章论述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起源和发展,考证了秦家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干渠的开凿时间。汪一鸣《〈水经注〉黄河银川平原段若干历史地理问题讨论》[18]以《水经注》为据探讨了黄河银川平原段不同时期古河道的位置,指出所谓“东枝”实为人工灌渠。陈旭东、周嘉玲《七星渠历史与现状探究》[19]论述了七星渠的创修与得名、疏浚与延修、自流与扬水,指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再造一个“塞北江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杨新才《关于古代宁夏引黄灌区灌溉面积的推算》[20]对历代宁夏引黄灌溉面积进行推算,为研究宁夏不同历史时期的灌溉水平和规模提供了依据。

  西夏时期,宁夏引黄灌区是政权的统治中心,水利被视为立国之本,为保障农田灌溉正常运行,西夏制定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20卷)第15卷有40多条针对干渠修治、使用和管理、灌溉制度、违章处罚等水利管理事宜的相关规定,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依法治水的先河。陈广恩《论西夏立国长久的一个重要原因》[21]指出西夏拥有河套地区并不遗余力开发建设河套地区是其长久立国的重要原因。聂鸿音《西夏水利制度》[22]、景永时《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考论》[23]、骆祥译《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水利法与中原法的制度渊源关系》[24]、汪一鸣《西夏时期宁夏平原灌区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管理》[25]《西夏时期宁夏平原灌区的土地利用和农牧业》[26]、吴晓红《西夏时期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开发与管理述略》[27]等文章分别论述了西夏时期水利开发、依法治水的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认为西夏水利法规继承了唐代《水部式》法体系内容,并受自中古以来河西制度的影响和传承。

  明清时期宁夏引黄灌溉进入第三次开发高峰,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的成果较丰硕。左书谔《明清时期宁夏水利述论》[28]探讨了明清时期宁夏水利开发、治水管水的制度与经验教训。吕卓民《明代宁夏屯垦区的水利建设》[29]论述了明代宁夏垦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塞北江南”地理景观在宁夏平原农业地理的特征。霍丽娜《明清时期宁夏河渠的开发与管理初探》[30]指出明清时期宁夏河渠网络形成与地理布局的扩大,使宁夏农业经济规模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与发展。文卉《清代中央与地方水利官员在水利兴修中的作用———以宁夏平原水利灌溉为例》[31]、岳云霄《清代宁夏平原水利管理中的国家干预》[32]强调了清代国家在宁夏平原设立水利职官和非水利职官协作管理水利事务,并实施时空差异管理的主导地位。杨帆《明清宁夏平原水利兴修与水神信仰初探》[33]指出官民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新建或重修水神庙宇是利用水神庙宇求神助水应对旱灾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慰藉的体现。魏静《清代宁夏地区河渠灌溉特点及灌溉制度研究》[34]通过对清代宁夏河渠灌溉特点和制度的论述,总结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引起渠患的两个原因。

  民国时期,水利事业在宁夏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宁夏地方当局推行过一系列建设措施,但学术界论著提及甚少。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35]简要记述了民国宁夏平原卫宁水系、金灵水系、夏朔平水系各干渠的灌溉面积和旧渠改造工程办法。张天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水利建设述论》[36]以民国时期宁夏水利发展成就、水利工程建设运作、水利管理机构的演变等为研究对象,指出宁夏水利建设已向制度化、法制化、近代化迈进。岳云霄《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组织》[37]指出民国时期由于国力和灌溉系统庞大,政府虽设官监督,但在运作中仍具官方和民间双重性质,基层管理人员名称不同但职责并未改变。黄正林《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38]、庄可荣《1931年~1945年宁夏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原因探析》[39]指出民国时期宁夏耕地和灌溉面积增加、粮食增产的效果得益于宁夏省政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及开垦荒地的措施。

  (二)治水人物及其治水理念

  张维慎《论北魏时期刁雍在薄骨律镇的水利建设与屯田》[40]指出刁雍修建引黄灌溉工程、保障屯田、用余粮接济军粮,既巩固了边防,也促进了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的经济发展模式。李令福《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41]指出刁雍所修艾山渠合理先进的引水技术是水利工程史的杰出代表,其为后世留下了实地考察测量两汉时代宁夏平原水利工程的珍贵史料。陈明猷《青年郭守敬西夏行》[42]论述了蒙元科学家郭守敬在宁夏平原组织疏浚旧渠、复兴引黄灌溉农业的治水科技及治水思想。白述礼《大明宁夏督储河东道工部尚书张九德》[43]论述了张九德在灵州建河堤、在秦渠筑长土拜防河涸、在汉渠开芦洞防干涝的治水壮举,其治河业绩和经验对宁夏实施沿黄生态建设仍具借鉴作用。王玉琴《从乾隆〈宁夏府志〉看清代宁夏的渠道治理》[44]通过乾隆《宁夏府志》所载渠道治理制度论述了治水人物的治渠思想、实践和创新。

  (三)水文化保护和利用

  引黄灌溉既滋润了宁夏平原地区农业文明,也孕育了丰厚的黄河文化。黄多荣《汉、唐时期古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迁徙及沿岸城镇初探》[45]对古黄河银川平原段(青铜峡以北至陶乐段)的走向及沿岸主要城镇位置进行了考证。薛正昌《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46]从地理角度论述了黄河在宁夏北部平原孕育了历代农业文明,而发源于宁夏南部六盘山的清水河、泾河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同样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闫兴富、周立彪等《宁夏爱伊河灌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47]指出应弘扬爱伊河(今改名典农河)引黄灌溉文化,开发水利生态旅游。薛正昌《宁夏沿黄城市带县制变迁与城市文化》[48]指出历代利用宁夏平原灌溉之利实施屯田促使县治布局愈加合理,这对打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具有借鉴作用。王兴文《论宁夏黄河文化的内涵及其符号表达》[49]通过对宁夏平原和黄河共生关系的论述,指出黄河文化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殷锋《唐徕水文化的实践与探索》[50]论述了唐徕渠在水资源配置、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文化遗产保护及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作用。周文君《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51]指出引黄灌溉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代人应深入研究推进历史遗产活起来。

  (四)水利与环境变迁

  随着生态环境史学的兴起,水利建设与环境变迁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汪一鸣《宁夏平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宁夏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52]指出历代宁夏平原在开发过程中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次生盐渍化、局部沙化、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等不良后果,并初步探讨了改善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的途径。其另文《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林牧分布及其变迁》[53]论述了宁夏历史时期农林牧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反映宁夏平原引黄灌区不同地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梯次开发进程。吴超、霍红霞《元明清开发宁夏平原经营方略比较》[54]、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55]、王群《明代宁夏镇屯田与农业生态环境变迁》[56]指出明代宁夏镇大规模屯田虽促进农业发展,但也致使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肥力下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朱士光《浅论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牧业开发与环境变迁问题》[57]提出宁夏平原要加强灌溉管理,合理灌排和调控水盐运动,综合治理次生盐渍化,同时实行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

  三、涉及宁夏水利开发史的研究

  (一)黄河和河套史研究

  王天顺著《河套史》[58]通过对银川平原段的地形、地貌、河道特征和变迁、气候水文特点、湖泊和内流河、生态环境等论述,提出以自流灌溉农业著称的银川平原应加强防风固沙、保护灌区农业发展的策略。陈耳东著《河套灌区水利简史》[59]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河套灌区(涉及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区)的萌芽与发展,剖析了其在清末民国水利复兴与反复的内在机制。谭徐明主编《中国灌溉与防洪史》[60]设专节论述了宁夏元、明、清时的灌溉与防洪工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61]、史念海著《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62]、侯全亮主编《民国黄河史》[6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64]等研究成果对历代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开发建设的内容均设专门章节记述。栗志《黄河流域灌溉发展史简述》[65]对西夏、元明清时期宁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予肯定。刘磐修《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66]论述了汉代对宁夏和内蒙一带的滨河平原实施军屯、民屯及水利开发的政策措施和主要成就。黄正林《清朝前期黄河上游区域可耕地的开发和利用》[67]指出宁夏平原是清朝前期黄河上游区域招民垦荒的重点地区,其移民开荒与兴修水利紧密相连,地区土地利用率和人口分布状况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的兴衰。

  (二)农业史与经济史研究

  一些区域农业史、经济史研究从总体上概述了宁夏农田水利发展状况。左书谔《明代宁夏屯田述论》[68]论述了明代宁夏屯田在初创和发展过程中兴修水利对其所起的重要作用。杨新才著《宁夏农业史》[69]论述了宁夏历代农田灌溉及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破坏与恢复,指出没有引黄灌溉就没有宁夏的农业发展。杨新才、王治业等著《宁夏历代农业统计叙录》[70]和杨新才、普鸿礼《宁夏古代农业考略(续)》[71]两篇文章对宁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水利事业发达与否,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对两汉至民国间的宁夏灌溉面积进行详细严谨的考证。徐安伦、杨旭东著《宁夏经济史》[72]指出宁夏历代依靠黄河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一种普遍现象,宁夏的经济史就是一部开发利用黄河资源史。张骅《唐代的农田水利》[73]指出唐代宁夏水利的发展使农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防治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手段等内容。杜建录著《西夏经济史研究》[74]指出西夏对兴、灵一带灌溉农业区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文章《再论西夏的农业》[75]认为西夏农田水利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周松《元代宁夏漕运新论》[76]提出元代宁夏漕运(粮食生产、运输、贮存)的存在是黄河沿岸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元代粮食运输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表现。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77]将律令第15卷涉及水利管理事宜的“春开渠事”等5门40多相关规定进行了考述,为学者研究西夏农业水利提供了重要史料。

  (三)历史地理研究

  汪一鸣的两部著作《宁夏生态环境评价与科技发展战略》[78]《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79]以及张维慎著《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80]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论述水利开发的利弊,提出过度开发农业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并给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鲁人勇、吴忠礼、徐庄著《宁夏历史地理考》[81]、吴忠礼、鲁人勇等著《宁夏历史地理变迁》[82]、蓝玉璞编《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地理》[83]等均涉及历代渠系分布状况。杨蕤著《西夏地理研究》[84]提出西夏统治者利用引黄灌溉优势经营宁夏平原,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薛正昌著《宁夏历史文化地理》[85]详细论述了宁夏农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演变。

  (四)西北开发史和西北水利史研究

  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86]提出水文站网的建立和对灌区运用科技勘测设计使宁夏近代水利开发向纵深发展。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87]、赵珍著《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88]、张波著《西北农牧史》[89]、袁林著《西北灾荒史》[90]、吕卓明著《明代西北农牧业地理》[91]、谷苞主编《西北通史》[92]、吴忠礼著《西部开发与西北史地学研究》[93]、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94]等研究成果在记述西北社会经济发展时,均涉及宁夏历代水利开发建设尤其是银川平原引黄灌溉的论述。萧正洪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95]则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了宁夏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技术的区域差异。

  王双怀《汉唐时期对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6]认为宁夏平原历代水利开发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培华对西北水利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元明清时期的“西北水利议”》[97]《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践》[98]《元明清江南官员学者西北水利思想三题》[99]论述了元明清时期江南人士发展西北水利的思想,提出西部开发要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建议。邱树森《元代各族人民对陕甘宁地区的开发》[100]、王双怀《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101]指出乾隆中期以后宁夏黄河水利开发已达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至清代后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王致中《明代西北水利试探》[102]论述了河套诸地水利发展及宁夏引黄灌溉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李清凌《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三个高峰》[103]指出国家的军事活动和中央政府的投资力度是促成汉、唐、明清时期西北农田水利大开发的重要因素。其另文《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104]探讨了古代西北农田水利开发的建设技术和主要经验。钟萍《近代西北的农田水利》[105]强调了近代水利科技的应用和水利教育的积极作用。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