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究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10-08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新时代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型史学人才是史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就 目 前 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看,亟需完善培养目标,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目标体系;创新培养方式,坚守史学学科内涵,适度采用跨学科培养,施行导师负责,

  摘要:新时代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型史学人才是史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就 目 前 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看,亟需完善培养目标,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目标体系;创新培养方式,坚守史学学科内涵,适度采用跨学科培养,施行导师负责,社会力量参与的联合培养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有的放矢,开设社会服务类理论、实践课程;拓展社会服务场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培育社会服务能力.坚持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需求导向”的原则,培养出历史情怀与现实观照、真正能担当服务社会角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史学人才.

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究与创新

  关 键 词: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创新

  史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本质,也是每一位史学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历史情怀.但与此同时,史学更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阅古察今、述往知来的现实观照更应内化为每一位史学工作者的现实情愫.遗憾的是,本课题组在对当前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概况做调研时发现,普遍反映存在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社会服务能力较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如何提升史学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历史情怀与现实观照兼备的史学人才,是摆在我们史学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目标

  近年来,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力度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社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与目标[1].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已明确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纳入规划文件,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思想,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写入高等教育改革规划文件.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改革思路,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改革应该重视社会服务职能.

  史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不仅要对历史作出科学阐释,无限地走近历史的真实,更要发挥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于培养史学研究生而言,则需强调史学的时代性,将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据课题组所做调研,当前史学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能力培养为中心,基本缺失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意识,没有将现实观照纳入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框架,由此导致史学人才社会服务能力较低的现状.例如其中一所高校中国史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的要求、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检查的要求、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主文献研读书目等13个环节,唯独缺失社会服务能力这一指标.仔细分析这13个环节可以发现,培养史学研究生求真求实的学术训练是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直接导致培养过程中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认识偏差,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基本被忽视,且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方案,所谓“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已成为空谈.

  针对这一现状,培养单位应首先从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现有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足,在认真领会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于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史学学科特色,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完善培养方案,将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制定学术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历史情怀与现实观照兼备的史学人才培养目标.

  2 以创新培养方式为驱动

  当前史学研究生培养方式仍以单一学科为主,并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培养任务.要改变当前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需以创新培养方式为驱动.

  2.1 坚守史学学科内涵,适度采用跨学科培养方式跨学科培养方式

  可以整合培养单位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史学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培养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增强社会适应性与服务能力,为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贯通关键环节.应打破当前单一学科培养方式,努力尝试跨学科培养方式的创新.在坚守史学学科内涵与研究主旨的基础上,拓展史学的学科边界,与相关相近学科融会贯通.就史学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而言,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如笔者主持的两项史学跨学科学术沙龙和中国史博士研究生全国跨学科学术论坛等活动,涉及到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科,收效良好,反响突出;另一方面可推行史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选课,拓展史学研究生的学科知识面与学术素养,甚至可以在跨学科培养方式环境下,大胆提倡跨学科导师指导方式,邀请不同专业教师担任史学研究生的副导师.校内不同导师建立指导小组,培养研究生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2].

  2.2 导师负责,社会力量参与的联合培养方式

  导师负责,社会力量参与的培养方式可以构建开放的史学研究生培养环境.通过社会力量提供的实践机会,可以将研究生教育系统之外的教育资源为其所用,重构现有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体系,弥补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足[3],有效地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当前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实行导师负责制.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环境虽然培养了史学研究生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学术心境,但同时因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很少关注社会服务的客观事实,社会适应力与专业素养迁移力不强,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史学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在坚持导师负责制的前提下,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培养.具体而言,导师主要负责史学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与科研创新,社会力量则围绕学术研究方向,为史学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空间与机会,形成开放交互式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实现原先学科规范和控制下的封闭系统逐渐过渡到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开放系统的转变[4].

  3 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手段

  课程体系的完善是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据课题组调研,当前史学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由主要由3部分构成:通史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通史课程主要有史料学、史学研究前沿、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主要由各个研究方向课程组成,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外语.基于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坚持不弱化专业课程与史学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原则下,对现有史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作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培养和提升史学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3.1 开设社会服务理论类课程

  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较低,与史学学科现有课程体系自身固化不无关联.据调研反映,大多数史学研究生认为社会服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知识转化力不强.基于此,针对史学研究生,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社会服务类理论辅助课程群,入选该课程群的标准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以提升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以广博、实用为课程群特色,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例如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我们便可以针对性地开设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课程.具体而言,如为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等重点任务,我们便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中国文化遗产学》《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化产业管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等理论课程.史学研究生具有丰富的史学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功底,如能辅之以社会服务类基础理论课程,则能有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授课形式以网络视频教学为主,可以配备专门的答疑教师,实行网络自动计时来统计学时,课程考核以提交学习心得、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3.2 开设社会服务实践类课程

  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与实践是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社会服务实践类课程与社会服务理论类课程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前者是后者的现实体验与应用,是理论知识的升华.基于此,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需根据学科特征、市场需求、学生兴趣三维层面,制定创新创业培训方案,规划实践类课程体系,突出以技能培训为内核的实践教学特色,培养和提升史学研究生的社会服务技能.如何开设实践类课程,需把握3个原则:一是与历史学学科属性紧密相关,二是与社会服务类理论课程相配套,三是紧密服务国家现实需要.例如在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国家正在大力开展文物登录,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建设,国家古籍保护,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等工作,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开设《珍稀古籍鉴别与修复》《文物普查方法实践》《文物保护技术》等实践课程,这对真正发挥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授课形式以现场教学为主,网络视频课程为补充,课程考核以提交实践作品的方式进行.

  社会服务理论、实践类课程性质定位于延展课程,组成史学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的第四部分.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资源丰富的优质课程,故实施难度亦不大,完全具有可行性.当然,如上所述,修订课程体系以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应坚持不弱化专业课程与史学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原则,需妥善处理好学术训练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双赢结果.

  推荐阅读:史学研究可以出专著吗

  4 以拓展社会服务场域为依托

  社会服务场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试验场、培育所,对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意义突出.目前,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情况不容乐观,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课题组调研,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团委或党支部组织下,开展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关爱孤寡老人,担任环卫义工,开展图书整理,进行公益宣传,慰问退休教师等活动,服务活动与史学专业基本没有关联.因此,如何结合学科专业,拓展社会服务场域,提供更多社会服务平台成为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4.1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各省市区县均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上谋篇布局.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史学智库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密切合作,史学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史学工作者获得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横向合作科研项目,为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绝佳契机与场域.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正好可以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利用这一场域,寓研于育,组织史学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实作,让研究生熟悉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田野调查、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神、设计文化产品、提升文化品牌、开拓文化市场等系统流程.经过一两次试验场系统训练后,能为史学研究生日后独立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积累丰富的实作经验.可以说,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而建立区域历史文化研发基地是培养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行之有效的形式,在应用型史学人才培养方面势必产生积极作用.

  4.2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培养社会服务能力

  协同创新平台是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5],这是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构建史学协同创新平台应秉持优势互补、兼容性等原则,按照产学研一体化路径,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单位、行业领域予以整合,建立战略联盟,打造创新平台.客观而言,目前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协同创新平台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这一层面,对社会服务这一层面几未涉及,这势必极大影响社会服务型史学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基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史学在社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均大有可为.史学人才培养单位应主动出击,对接各级党政企的需求,找到切合点,建立合作基地.例如各个培养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优势,与当地文物、旅游、文化等部门及博馆物、科技馆、档案馆、图书馆、出版社等紧密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与产学研基地,这既满足了各个部门强烈的智力与人才需求,又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服务功能,还可以为史学研究生提供实训平台与空间,切实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

  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能担当新时代所赋予重大责任与使命的应用型史学人才,是我们史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需求导向”的原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创新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历史感悟力、理论理解力、实践创新力、社会服务力的史学人才,让史学研究生成为拿得出手、用得顺手、真正能担当起服务社会角色的复合型人才.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