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18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现如今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粮食产后服务发展和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并不匹配,并且出现很多的矛盾,因此,建设完善粮食产后体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文章为此提出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新概念,论述了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发展的必

  现如今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粮食产后服务发展和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并不匹配,并且出现很多的矛盾,因此,建设完善粮食产后体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文章为此提出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新概念,论述了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当前中国粮食产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后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虽然粮食产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仓储容量严重不足、优质品种相对缺乏、储备规模比例失衡、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诸多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明确了在粮食数量安全自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的“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

  粮食产后服务作为粮食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粮食业务的核心环节,更是服务“三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日益增长的产后服务需求与当前粮食产后服务不能满足的矛盾不断凸显,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好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问题亟待解决。

  1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1.1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概念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其业务范围,可以总结为粮食生产以后,利用流通领域的各种资源,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业务的服务系统,其实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体式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具备清理、烘干、储存、销售、物流、加工等基本业务功能,并可逐步延伸信息、种子、担保、融资等经营业务管理功能,也可以是具备上述一个或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的服务性个体。

  1.2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减少粮食产后损耗,稳定粮食品质,保障丰产增收。粮食收割季节,种植农户收割时间高度集中,受环境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粮食无法及时晾晒,极易霉变发热,加大了粮食产后损耗,导致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收。据报道,在粮食收割期间,由于谷物不能及时干燥,造成霉变、虫害和发芽的损失率约5%,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该市一年由此损失的粮食高达16万吨,仅此一项损耗可供88万居民食用一年,若遭遇连续阴雨灾害天气,其损失更甚。同时,粮食损耗的增大,必然减少种粮农民收益,挫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另外,粮食霉变发热后,粮食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大大降低,进一步影响了产业链下游的加工和消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粮食行业发展,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收购期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存在“收粮难、储粮难”的现象,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国有粮食资产分散,服务链条脱节,导致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通过体系建设,可以系统地了解收购、储藏、交易、物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流通状态,逐步实现产业链流通信息的全盘掌控,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2我国粮食产后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土地经营权可以实现转让,发展规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粮食种植的主要力量。规模化生产后,粮食收获期更加集中,短期内粮食产量急剧增大,导致粮食的晾晒、收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种植户由于没有烘干机械设备,绝大部分粮食仍采取传统方法晾晒,而缺乏足够场地,人工成本偏高,在反复晾晒收储过程中,由于家庭储粮设施简陋,加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这些因素导致农户在粮食收割之后急于出售。另一方面,以国家仓库为主的粮食收购企业,由于资源有限,虽然具备一定的粮食烘干处理能力,但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粮食处理需求,同时面对农户自行处理的质量不一的粮食,有限的仓容也无法满足不同粮食的存储,“收粮难”“卖粮难”“储粮难”现象频频发生。

  2.1仓储容量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粮食市场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玉米市场呈现阶段性明显过剩,稻米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不畅。粮食产量增加了,收购量增加了,当新的粮食生产之后,现有的仓库里仍然装满了粮食,后续生产的粮食无仓可放。另外,有效仓容区域布局不合理,更加剧了区域粮食仓储的困难程度。从仓容布局来看,粮食生产和粮食仓储布局不协调,部分粮食主产区仓容严重不足,目前,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仓容不足问题突出。2013年,黑龙江、吉林省的仓房不能满足新收粮食的储藏需要,临时采用露天或者罩棚等进行存放,在此类储存条件下,粮食极易发生腐烂变质,无法保证粮食质量,加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

  2.2粮食干燥能力严重不足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公告》指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1623.9万吨,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其中烘干处理的比例仅占10%~15%,较欧美90%的平均水平以及日本92%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国烘干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市场规范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设备处理量多为0.5~25吨/小时,缺乏30吨/小时以上处理量的特大型干燥机。

  2.3粮食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相比其他行业,粮食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节奏。首先,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受铁路运力十分有限且运输效率较低,水路运输价格偏高且港口设施不足,公路运输成本更高且无法大批量跨区域运输等物流渠道的不同程度限制,导致了主产区有粮运不出,主销区无粮进不来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粮食产后的加工销售。另外,粮食物流成本高,进一步影响了粮食产业链末端的加工消费能力,加剧了主产区仓储容量常年偏紧,无法满足新粮存储的境况。据调查统计,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费用占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而美国的粮食物流成本仅为我国的40%,由此可见,我国粮食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国外。

  2.4粮食加工产业简单粗放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粮食的消费要求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意识逐渐增强。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发展模式上,仅生产加工简单的预包装大米、面粉等产品,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严重缺乏,整个粮食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当前人民对粮食产品提出的新要求。据报道,2015年,我国粮食需求缺口约为200亿公斤,而进口量却在1247.5亿公斤,进口量远超需求缺口,其根源在于我国粮食行业产品结构的失衡。

  国外粮食的进口量逐年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粮食消费能力。且我国粮食加工技术相对简单,传统的加工理念仍占主导地位,注重产品外观,过度加工,加工副产物开发利用率低,扩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以稻谷加工为例,从初筛到抛光,需要经过16道工序,损失率高达20%,营养流失也很严重。

  2.5粮食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我国粮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粮食科技人员匮乏,科技贡献率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比发达国家低20%左右。粮食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专业业务能力欠缺,技术装备欠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都制约着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虽然经济发达省份和中央地方的储备粮库在仓储保管上普遍使用了一部分新技术,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但大部分基层粮库仍没有采用科学保粮技术,难以满足当下安全储粮的基本要求,无法保证粮食品质,粮食作为食品加工的源头,质量安全更无法保证。

  3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完善配套服务政策

  目前,随着粮食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顶层设计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政策制定时,应该充分分析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联系粮食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结合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机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逐渐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向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适度倾斜,重点解决粮食产后配套所需的烘干处理、加工生产等配套基建用地指标,以及烘干处理设备、物流基础设施资金补贴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模式,激发种粮农户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完善产后服务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更好地为实体粮食产业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的顶层设计得以全面实施。

  3.2发展粮食烘干机械产业

  粮食烘干机械产业直接影响粮食产后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解决粮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结合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多品种烘干设备,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多元化烘干要求,优先发展移动式或牵引式烘干处理设备,解决农村场地限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开发环保节能型粮食烘干机械,降低使用成本,使粮食烘干设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利器。

  3.3提升仓储物流能力

  着力解决仓储容量缺口问题,结合目前规模化种植的粮食生产实际,继续新建国家库容,挖掘现有国家粮食仓库和民间仓库储存潜力,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支持自建烘干清理设施和粮食储运、装卸设施[11]。建设产后服务中心,实现规模化集中收储,提高粮食仓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加快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粮食物流人才,借鉴国外粮食物流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重点解决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切实发挥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引导作用,形成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粮食储运机制。

  3.4加大产区加工转化能力

  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情况,推进粮食就地精深加工,可以增加粮食附加产值,消化产区库存粮食,缓解仓储紧张现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缓减地方财政压力。特别是东北三省每年“北粮南运”的粮食数量巨大,可以适度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产业,比如发展畜牧业,引导种粮农民实现种植、养殖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增值,形成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和谐发展。

  3.5创新粮食产后服务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许多行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互联网+粮食”“大粮食+云计算”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预约服务业务,延伸服务链条,提前收购销售,实现粮食定向流通,减少流通环节,实现粮食专业化定向服务;大力发展“粮食银行”,帮助种植大户解决粮食储藏方面不科学问题,以“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等形式提供产后增值服务;大力推进粮食互联网贸易,建设粮食网络销售平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广泛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发展粮食连锁经济,开展粮食设备租赁服务,开办粮食网络超市,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积极培育粮食流通新业态,构建产后便民服务体系,打造粮食品牌经济;加强大数据、物联网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气象、检验等方面发展智慧粮食服务,提升粮食产后信息化水平。

  3.6提高粮食科技贡献率不断推广粮食科技创新,重点围绕产后服务体系中烘干设备、物流管理、精深加工、智慧粮食等关键领域,建设粮食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逐步推进粮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大粮食科技人才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担重点项目,支持基层技术人员参与小型科技项目,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自下而上解决产后服务体系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缪磊.泰州市粮食机械烘干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17(6):40-42.

  [2]任正晓.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2015-01-08)[2017-08-10].

  [3]赵予新.我国产粮大省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途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6):650-653.

  推荐阅读:粮食加工农业科学类论文投稿

  《粮食加工》(西部粮油科技;陕西粮油科技)1976年创刊,20多年来,始终围绕着办刊宗旨,向全国粮食战线的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传播信息,提供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粮油工业发展的园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及时报道西部粮油工业的新动态、新发展、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做贡献。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