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有关企业管理方向的学术论文(2篇)

发布时间:2017-03-23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管理是一门科学,无论在哪个方面,管理得当,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由于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它起着放大生产力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企业管理方向的学术论文(2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我要投稿 《《《 有关管

  管理是一门科学,无论在哪个方面,管理得当,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由于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它起着放大生产力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企业管理方向的学术论文(2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企业管理

》》》我要投稿《《《

  有关管理的学术论文篇一

  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何谓“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有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由来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第一次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西方管理理论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企业管理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

  三、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员工重于产品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从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来认识,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

  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客户重于利润,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要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展开。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客户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客户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

  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

  象。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

  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因企、因人、因时而异,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我公司倡导的“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酬薪留人”和“不遗余力地吸引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不惜代价地留住人才”的用人理念为构筑人才高地,发挥人才优势,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

  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还应大力提倡员工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适时为优秀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盲目,企业形象也会因此而成为空壳。只有企业价值观,没有企业精神,做出的价值选择由于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难以达到,形象的塑造难以实施到位。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些真正对人有激励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进步和成长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因素”,能够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我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入手,用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用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用战略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抢抓机遇,使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向着做强做久不断迈进。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平稳、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关管理的学术论文篇二

  企业声誉的建立与维护

  1 声誉的内涵

  企业声誉的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出现了大量关于企业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但是,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形象的识别系统和市场定位问题,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声誉研究。后来直到1983年,美国《财富》杂志首次评选公布美国i00家“最受尊敬的企业”排名之后,企业的声誉引起了商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关注和兴趣,学者们也纷纷投入到企业声誉的研究中去。然而,由于学者们的知识背景、研究角度等之间存在着差别,每个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对企业声誉的内涵下了不同的定义,因此至今,学术界对企业声誉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Charles Fombrum认为,企业的声誉就是:“与其他领先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个企业凭借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

  Saxton认为,企业的声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眼睛看见或通过他们的想法和语言表达的对企业的整体印象”。

  Barnett认为,企业的声誉是经验、印象、信仰、感情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他是一个社会的、集合的、关系的概念。

  Sanjay Mudnane认为企业的声誉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印象总和。

  综合上面学者的观点以及我们对企业声誉的研究和理解,我们把企业声誉定义为:企业所独有的由企业过去行为形成的得到社会大众肯定评价的关于企业整体印象的一项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项无形资产是企业过去长期努力形成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

  2 企业声誉的作用

  (1)弥补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作为企业与顾客沟通的一种形式,能够促进双方的了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拥有的信息都明显多于顾客拥有的信息,顾客对企业的信息的获取与了解是有限的。而在这种有限的信息环境下,面对众多的企业产品和购买机会,消费者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和遗憾,通常会购买那些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的产品。因此,声誉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诚信、承诺的信息来弥补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把企业突出于顾客的购买决策中,降低了顾客的选择成本和购买成本,促进了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消费。

  (2)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企业声誉作为社会对企业的一种发自其内心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结果本身就是公众自身进行选着的结果,这种结果也必定会成为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不同的利益相关着,其本身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声誉的影响及其程度也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员工。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的声誉能够影响潜在员工的进入选择,现有员工的去留选择和工作的投入程度。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吸引新优秀员工的加入,增加现有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忠诚度和自豪感。

  ②顾客。企业的声誉能够影响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促进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吸引潜在的顾客,促进现有顾客的再次购买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

  ③投资者。企业良好的声誉一般是建立在其良好的财务绩效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良好的声誉也就等同于良好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这必定降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和投资成本,增加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融资成本。

  (3)形成进入壁垒。企业声誉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良好的企业声誉不仅能够吸引潜在的顾客、投资者、合作伙伴,而且能够使现有的顾客、投资者、合作伙伴保持忠诚度。在企业拥有良好的声誉的情况下,新进入的企业很难改变这种忠诚度,即使改变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从而使得潜在的进入者在考虑是否进入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由声誉所带来的成本,而且由于企业声誉的成本和价值的难以衡量性,也增加新进入者成本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其进入的风险,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

  (4)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声誉作为由企业过去行为形成的得到社会大众肯定评价的关于企业整体印象的一项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其形成的长期性和成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企业所独有的、难以模仿的战略资源。而这种战略资源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和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比较竞争优势。

  3 企业声誉的建立与维护

  (1)全面声誉管理。企业应当建立起像产品全面质量管理这样的一种系统的全面声誉管理。声誉作为对企业整体的评价,其好坏并不是由沟通、产品、服务、价格和社会责任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企业的各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某一个方面存在不足,就会对企业的整体声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笔者把它们称为中性的影响和恶性的影响。所谓中性的影响就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不足并不影响其他方面增长,也就是说并不影响企业的整体声誉的提高。相反,恶性的影响就是这种不足会消弱企业的整体声誉。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企业声誉建立的长期性和毁灭的短暂性,以及其价值的难以衡量性,我们很难去衡量某一方面的不足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从而使得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声誉建设与维护的风险。面对这种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企业声誉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管理,即全面声誉管理。

  (2)建立企业声誉管理的专门部门。企业声誉并不是各个单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体,它具有整体的特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整体要大于各个方面相加的总和。既然企业的声誉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把它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而不是把它分散的给几个部门进行管理,或者作为某一个部门的附属职能。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都没有考虑到企业声誉的整体性、重要性和影响的全局性。企业的声誉部门应该像甚至要比企业的生产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重要,因为企业没有了生产部门,可以外包,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也可以让其他部门代理,然而,至于声誉,企业没有了声誉,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因此,企业声誉作为一个重要的全局性的整体,应该有其专门的部门

  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规划和管理。

  (3)优化企业声誉的投资资源配置。企业声誉是企业过去行为的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的常年累月的积累。企业进行声誉的积累、建设和维护是要进行投资的。比如,企业产品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质量保证进行投资;企业服务的改进,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并购买和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这需要投资;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进行广告投资和公关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同样需要资金。可以说企业声誉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进行投资,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其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分配给声誉投资部分的资源就更为有限,这就需要优化企业声誉的投资资源配置。企业声誉作为一个整体,其所具有的整体特性就决定了企业优化企业声誉的投资资源配置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通过对企业声誉的构成和影响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其短板性因素,分配资源进行投资;二是对企业声誉的全局性因素进行投资,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声誉。

  (4)全员参与。企业声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光靠管理层的重视是不够的,虽然管理层在企业声誉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用,但是同时也还需要企业员工的参与。因为,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员工的每一举每一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声誉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员工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企业声誉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声誉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和他们在企业声誉的建设和维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声誉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积极性,培育忠诚度,树立自豪感,使他们自觉的维护企业的声誉。

  (5)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获得竞争优势,不仅要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参加各种公益事业,体现企业对社会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留下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心理认知,提高企业的声誉。

  (6)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企业声誉作为企业日积月累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两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形成的长期性和毁灭的短暂性,如果企业的声誉维护得不好,企业的声誉就会在瞬间化为乌有,2008年的三鹿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企业要对自己的声誉保持高度的警惕,要预防预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危机,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维护企业的声誉。

  总之,企业声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一项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其好坏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由于企业声誉本身所固有的建立的长期性、毁灭的短期性和维护的全面性等特征,导致了企业声誉管理的艰巨性。企业必须在声誉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研究和实践新的管理方法,维护好并不断的发扬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赢得支持。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